浅析晚清统治者对外心态的演变摘要:近代以来,伴随着列强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巨大转变,中华民族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统治者的对外心态也伴随着国内、国际形势发生着深刻的转变。关键词:晚清;统治阶级;对外心态;时代背景自 1840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由传统的封建社会逐渐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交主权由此丧失,国际地位也急剧下降,中国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个曾经的“天朝上国”变成了列强手中蹂躏的棋子与掠夺的对象,中国的统治阶级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分别阐述各个时间点清朝统治阶级对外心态的演变。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尽管清廷在 1843 年前后签订了一系不平等条约,但清政府认为这些条约是天朝“怀柔远人”的一种手段,并没有认为其文明有何先进之处。第一次鸦片战争只让少部分士大夫开眼看世界,清廷的统治阶级并没有看到世界大势和工业化的滚滚洪流。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人中国,冲击了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区的传统经济结构,导致大量的手工业者破产。鸦片输入量连年激增,白银外流更为严重。吏治的腐败、连年的水旱灾害进一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各地民怨沸腾。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于 1851 年 1 月 11 日于广西金田村起义。起初太平軍“西征”、“北伐”节节胜利,当时声如雷,京师震动,朝中大员家眷及官绅商民无不鸟兽散。正阳门外大市若荒郊无人迹”,而咸丰帝召王公、四辅、六部、九卿等会议,“皆涕泣丧胆,眼眶肿若樱桃”。清政府为维护统治,不仅命令曾国藩、李鸿章组建湘军、淮军予以镇压,还雇佣洋枪队来进行协助。英法自觉自己在华利益受损,向清政府提出联合绞杀太平军这样干涉中国主权、领土完整的意见。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利益,不但没有回绝,反而欣然接受。从此中可看出,晚清统治者对外心态随着国内的局势变化而变化,当自的统治地位受到威胁时,不惜于外部势勾结维护自身的统治基础。1854 年英国政府向清政府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外国公使常驻北京、鸦片贸易合法化等 18 项修约条款。清朝君臣认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只是战术失误,并未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之处,认为《南京条约》是赏赐式的“万年和约”,不应另立新章,对外国的要求未予理睬。英国为了扩大其在华利益,以此为由,纠集法国于 1856 年 10 月联合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投入大量兵力,自顾不暇,最终败于英法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