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国时期中国摄影的艺术进展【摘要】:人类的记忆除了借助文字,还要借助图像。本文以 20 世纪前期的中国摄影为主要背景,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的影像有了一个认识的脉络,并以此为基础去重建一个时代的记忆。【关键词】:民国;摄影艺术;精神活动;摄影艺术的创作,我认为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它包括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一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认识;二是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表现出来,使其物化。这样,一幅绘画或摄影作品在成为艺术品之前,则要经历两个大的阶段,前者是创作的构思活动阶段,后者是艺术创作的传达活动阶段,这种创作活动是一种追求艺术美的过程。由此,我们又可得出一点启示,当我们赞扬一部艺术品优美时,往往是蕴涵着两层意义:一是指这件作品的表现形态非常优美,二是指这件作品的制作技艺非常精湛。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前者对物、对作品,后者对人、对艺术家。摄影术传入中国的时间虽早,但在国人中被普遍接受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与绘画、书法等传统艺术门类相比,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的摄影,在早期中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一般民众间的影响力可谓微不足道。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摄影在民国分子心目中的独特地位,使得它成为 20 世纪中国学术思想乃至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以照片互赠一度成为民国时期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雅士们的时尚。一时间,康有为、鲁迅、丰子恺、张爱玲、老舍、冰心等主流学者和作家的介入,更是提升了摄影在全社会特别是“五四”一代学人心目中的影响力。中国摄影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摄影团体是北京的光社。光社于 1923 年成立于北京大学,初名“艺术写真讨论会”,后更名为“光社”。1924 年至 1928 年,光社先后五次在中央公园举办摄影作品展览。第一次摄影艺术展览结束后,摄影家陈万里从自己参展的作品中选出 12 幅,辑成《大风集》画册,这是我国已知最早出版的摄影艺术作品集。20 世纪早期的中国摄影在革命与战争的尘埃中摸索前行,首先是现代摄影理论的启蒙和建设。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而有关摄影的知识和理论,自然也成为新文化运动所包含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次是艺术摄影、新闻摄影、商业摄影等门类摄影的专题讨论。艺术摄影通过美学阐释者较多,新闻摄影则需要大量媒体摄影实务的经验,至于商业摄影更是与工商业和市场关系密切。相对而言,在整个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