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学校二级管理的架构与运行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职学校的组成及中职生特点,阐述其管理架构的形成与进展,进而探讨中职学校二级管理架构与运行。一、中职学校的组成与原有管理架构1.组成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统称为中等职业学校,它们的办学初衷不一样。中专是弥补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补充培育技术人员;中技是为第一线的生产岗位培育有技术、有文化的产业员工;职业高中是由于高中教育的多样性而存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急需各类人才。当时,高教资源匮乏,人才培育周期较长,急需一种短平快的培育模式,将技术人才充实到各类技术岗位。中专学校较好地扮演了这个角色,技工学校培育的人才充实到各类工人岗位。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个人身份也不一样,中专生和大学生一样均为国家干部,而技校生为工人。2.初期规模尽管各类中职学校为社会经济进展承担的教育分工不同,但当时经济总量不是很大,学校规模一般为在校学生 1000 人左右。3.原有管理架构学生不多,规模不大,实行大一统管理,即学校设立中层管理科室,进行学生、教学、行政、党务的管理,行之有效地运行了相当长一段时期。学生管理方面,当时的学生构成是高中毕业生或成绩较好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学习的目的性较强,学习主动、积极,且有较强的自律性,学生科只需进行有关学生方面的事务性管理。教学管理方面,学生不多,规模不大,教学班级、老师数量少,课程安排较易,教科研工作也方便开展,教务科、实训中心便可统筹安排全部事务。二、中职学校二级管理的出现随着社会进展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一线岗位的技术操作类人才需求递增。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得到长足进展,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学校占地面积扩大,规模扩张。中职学生数量开始上升,是从 1999 年开始的。那时高校扩招,中职学校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下,走向市场,自主招生。能顺应社会进展潮流的中职学校,内抓专业建设,外抓招生与就业,均取得了较大规模的进展。2024 年前后,为了适应大学校的管理,全国很多规模较大的中职学校开始向高校的系部管理模式学习,采纳二级管理架构。其次,由于所招收的学生为初中毕业生,呈现出年龄小、心智不成熟、学识碎片式、人生目标不清楚的特点,使得学校只好将学生分而管之,因而采纳二级管理架构。1.组织架构学校党委、行政部门是一级管理实体,根据党务与行政、总务与后勤、学生管理(含招生与就业)、教学管理等四个方面,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