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叙事视域下的中医翻译【摘要】本文阐述了翻译与叙事的概念及类型,探讨了中医翻译中的叙事建构。指出,首先我们可以将中医翻译理解为一种再叙事,是将一种独特的民族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其次,中医翻译作为一门正在形成的学科,从总体趋势而言,属于概念叙事,这也是中医翻译的关键之处。【关键词】叙事建构;中医翻译;方法;策略一、引言近 20 年来,西方的“泛叙事化”已经将“叙事”一词的意义从文学领域拓展到其他人文学科领域,实现了跨学科转向。翻译,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叙事转向”已经悄然开始。近年来,英国著名理论家 MonaBaker 将社会与交际语境下的叙事理论与翻译理论结合,成为这场制造性转向的代表人物,为翻译讨论开辟了一个新的讨论视角。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医语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语言。因此,中医翻译是一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语言转换与传递。基于Baker 基本观点,本文从叙事的角度将中医翻译看作一种再叙事,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有意识地进行叙事建构与传播。二、翻译与叙事MonaBaker 认为,翻译的本质是再叙事(TranlationaRenarration)(魏欣欣,林大津,2024)。具体而言,翻译就是不同译者有意识地利用各种翻译策略进行叙事建构。Baker(2024)所关注的叙事是一种基于社会学与交际理论的宏观概念,是指“我们赖以生存的日常叙述”,是指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故事,是我们向自己和别人讲述关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叙事的存在模式是动态的,可以改变的,可以累积的。当一系列相关叙事反复出现,最终会形成一个概念、建构一种文化,甚至会塑造一个学科。Baker(2024)认为叙事存在于所有体裁中,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本体论叙事、公共叙事、概念/学科叙事和元叙事。Baker(2024)认为翻译中的叙事可以通过框架设定进行建构。何为“框架”?Fillmore 认为(1976,1977,转引自 Kumaul2000:61),我们听到或读到的语篇词汇都是框架,能在我们的脑海里激发出记忆中的图像。例如,美国共和党使用“ta 某 relief”的表述方式建构政治主张。“relief”作为所设定的框架,包含“痛苦”、“遭受痛苦的对象”、“舒缓、解除痛苦的行为”等概念(张金生、李杰 2024:48)。Baker 倾向于将框架设定理解为有干涉意义的积极策略。通过实行这个策略,我们有意识地参加现实的构建。三、中医翻译中的叙事建构基于 Baker 观点,首先,我们可以将中医翻译理解为一种再叙事,是将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