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启发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历史课堂启发式教学体现了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观点,这也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作为历史老师,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灵活机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是怎样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一、情境式启发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每个学生思维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将隐藏在一定的背景当中,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地探究,揭开真相,猎取新的知识。对初中历史教育而言,启发式方法运用的核心就在于,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历史背景去主动地认识历史问题而设置教学情境,无疑是当前所有初中历史老师都较为常用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设置教学情境,其实也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课堂,参加课堂的教学。因此,老师可以在教学时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例如,讲李大钊、方志敏和刘胡兰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人物时,将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神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同时提问:他们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呢?经过启发,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定胜利,一切反动派必定灭亡。二、对比式启发在对比分析中,同中求异,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同时,对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也大有益处。例如,在讲述“辛亥革命”时,与“太平天国运动”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两次运动发生的背景、性质、口号、以及两次运动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而得出结论:农民运动因为其局限性,无论怎样,它最后所要走的路子依旧都是改朝换代。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但是也因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他也无法取得最终的胜利。通过比较可以显示历史进展的轨迹,揭示历史进展的深度。此外,也可以横向类比启发。三、类比式启发四、反问式启发反问式的启发是老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培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