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法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进展史关键词 法国 文学作品 翻译前言:中国的翻译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两汉至唐宋的译经时期拉开了中国翻译史的序幕。到了明清年间,中外文化的接触引发了 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和随之而来的西学东渐。中法文学作品翻译的首次碰撞于 1731 年,元杂剧《赵氏孤儿》由耶稣会士马若瑟译成了法文并由伏尔泰改编作戏剧《中国孤儿》(l"orphelin chinoi)。当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的翻译事业也进入了另一个时期,其中一位代表便是林纾,一些翻译学家认为这位传奇人物是法国文学翻译的先驱,她所译的大仲马的作品《巴黎茶花女遗事》(La Dame au 某 Camelia)使中国读者接触到法国文学作品,感受到异域文学的魅力。“五四”运动前后,涌现出一大批翻译家,其中傅雷先生一生致力于法国文学作品翻译。中国的读者,正是得益于傅雷等翻译家的译笔,领略到巴尔扎克等法国名家的旷世名著的魅力。建国以后至今,中国的翻译事业蓬勃进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出现了大批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如罗新璋、许渊冲、李建吾、王道乾、罗大冈、李青崖等,也涌现出大量翻译作品如《悲惨世界》(le mi€閞 able )、《红与黑》( le rouge et le noir)、《包法利夫人》 (Madame Bovary)、《情人》(L"amant)等,法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呈现出新的态势。一、“开眼看世界”——首部译作诞生林纾(林琴南),这位翻译界的传奇人物一直被后人评说其功过是非。他的传奇之处在于他是一名不懂外语的翻译家,他翻译了 17 名作家24 部法国作品,他的很多作品受到的读者的欢迎并广为流传。人们通过读林纾的翻译小说,一方面了解到外面世界的多姿多彩,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风土人情,让人耳目一新,另一方面,看到了资本主义人吃人社会的黑暗,剥削与被剥削的残酷。二、“救亡图存”时期——精神食粮“五四”运动前后,法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迎来了一次高潮。进入战争年代,此时的许多翻译作品都反映出下层民众的悲惨境地,引起的中国大众的强烈共鸣,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激发了人们同仇敌忾对抗外来侵略者的决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法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依旧呈上升势头。法国著名作家如巴尔扎克、左拉、司汤达、福楼拜、罗曼·罗兰等等, 他们许多作品又先后被译成中文。同时法国文学翻译者的队伍也在渐渐进展壮大。其中, 傅雷先生是比较有影响最大的一位。傅雷一生专事法国文学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