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礼仪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摘要]礼仪有着政治、道德、社会等方面的文化意蕴。礼仪教育能让学生了解礼仪文化,讲究礼仪法律规范,是学生赢得他人和社会尊重的基础和前提,是事业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根本途径,是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关键词]礼仪;校园文化建设;礼仪教育礼仪不仅是协调人际关系约定俗成的行为法律规范,同时更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和民族内在精神文化素养的体现。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讲“礼”重“仪”是中華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现在使用的礼仪都是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下来的,习以为常的礼仪代表着中国的文化,蕴含着政治、道德和社会等意义。一、礼仪的文化内涵(一)中国礼仪的目的中国的礼仪起源于政治,古人认为,礼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依据,是保持政令通畅的重要手段。[1]儒家强调教化,其目的就是通过礼仪教化来让政令畅通和政治稳定,《周礼》《礼记》《仪礼》等礼仪之书就是用来教化人民的系统化的文本形态。(二)礼仪与道德的关系礼仪与道德的关系极为密切,两者具有内在同一性,德成于中,礼形于外。一方面,德决定礼。道德是礼仪的基础,没有内在的道德修养,外在的礼仪形式就失去了根基,礼仪就会被当做是繁文缛节。日常生活中的失理不道歉、无理搅三分等无礼行为都是由于心中无德。另一方面,礼可导德。德的内容只有通过行为(礼)才能传递出来,礼的行为又可促进道德的提升,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三)礼仪的社会意义礼仪的社会意义在于礼仪对社会的调控作用。人学习礼仪的过程,就是人格完善和人的社会化过程。在中国历史上,当儒家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后,礼仪就从贵族社会的原则演变为大众生活的准则,从政治的统治领域逐步延伸到社会的治理领域,成为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带有非直接强制性的特征,属于社会控制中的文化控制手段。[2]礼仪,作为在人类历史进展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着每个人的行为。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校园文化按其质态,一般分为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次,它有形无形地弥散于师生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比传统的德育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并产生深刻影响力,因为品德的养成主要靠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内化而成,而不能靠强制的道德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