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讨论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讨论法并非新的教学方法,西欧于 17 世纪就开始采纳,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的现代教育中开始使用讨论法。在新课程、新教材大力推广的今日,它逐渐成为备受宽阔师生欢迎和接受的互动学习方法之一。其实质是在短期内激发积极思维,培育能力的集体思考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处于积极的状态,因此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会从各个角度以不同的语言来揭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本文旨在探讨新课程中讨论法,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主动参加、乐于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育。在教学中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在问题设计上下工夫1.提出的讨论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越学越爱学。2.要讨论的题目要适度。一是障碍点,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把握历史内涵的主要障碍;二是思维的障碍点,学生思维发生障碍一般是由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难度的不适应造成的,也可能是因思维定式受某种旧知识或某些传统影响所致。3.讨论方式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课堂讨论的方式要优化,即所选择的方式,要能与内容、时机挂上钩。例如,老师在上《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讨论英法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在投影仪上给学生介绍了三条材料(内容要点:英、法、美 1854 年的“修约”的要求;清政府拒绝“修约”后英国公使的武力威胁;亚罗号事件真相),然后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分析和引导,使学生实现了这样的思维轨迹:1 英国等“修约”的目的是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以“武力示威”来强迫修改条约,是西方列强惯用的伎俩,实质就是侵略。由此得出结论:外国侵略者妄图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加紧对中国的掠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这种方式对于培育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讨论的质量很有帮助。二、给每一个同学以同样的表现得机会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加讨论沟通。比如,老师在提出讨论的问题时,要求每一个小组成员在小组讨论中必须发言,这就制造让每个人发言、表现的机会,等到小组代表上台发言时,若有不足,小组成员可以给予必要地补充。三、有效组合,明确分工小组规模一般以 5 人左右为宜,布鲁菲学者在他关于小组规模讨论的总结中建议,5 人是小组讨论的理想数字,增加人数会使讨论不够广泛、充分,减少人数则会降低讨论的效率和水平。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