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菊花石雕工艺创新讨论邀请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家来企业举办讲座,多从他们独特的艺术视角来解读菊花石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其实,在本人设计菊花石作品的过程中,也有深刻的体会。有时候可能需要融合版画的创作思路;有时候现代抽象雕塑与中国传统纹样也有结合的可能;有时候剪纸艺术的造型方式也许能成为某一件菊花石雕的创作灵感……只有菊花石雕创作人员的眼界越宽,菊花石的创作思路才会更加宽阔。(6)多观摩(或临摹)传统国画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都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创作源泉,脱离了中国传统艺术,民间工艺也就不复存在。所以,在菊花石雕刻艺术尚未形成自身完全独特的艺术体系之时,菊花石雕从业人员应从中国传统艺术的宝库中尽力吸收艺术养分,从《芥子园画谱》入手,通过临摹传统山水、花鸟、人物的造型基本规律,观摩各流派的中国大家画作,体会古风古韵,提高艺术素养,这才是菊花石雕艺术面貌创新所急需的东西。(7)多画和多收集(好的艺术作品、速写本、照相机随身带)“好记心不如烂笔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中的确存在不少的雕刻艺术创作素材,尤其作为企业领导,要第一个主动学习,提高审美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真正的艺术家最怕外行领导内行。2、打造菊花石雕核心灵魂人物这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现在普通民众谈及菊花石,大家都表示知道或者听说过,但被问及哪里的菊花石工艺品最好时,恐怕没人能回答。这就如同西湖龙井茶很好喝,究竟要买哪个牌子的龙井茶才是最好、最正宗的,就没人能说得清楚了。这个现象折射出一个问题:很多人混淆了“特色产品”与“金字招牌”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手工艺行业,“金字招牌”的树立基础往往就是该“特色产品”的核心灵魂人物。“泥人张”、“张小泉剪刀”、“陶碧华老干妈”等若干现象无不说明了这个问题。反观浏阳菊花石雕行业,历代有众多的雕刻传承人,从民国初年的戴清升开始算起,分别产生了袁耀初、徐佑章、李渝光、于智勇、肖育武、李鹰、林长绵、曹明珠、李舟、陈继武等代表性人物。但是,这些人除了业内人士知道以外,普通百姓又能了解多少?“内行看门道,外行更要看喧闹”。只有让宽阔人民群众了解并认可菊花石大师的雕刻技艺和雕刻水平,才有利于菊花石雕刻艺术的健康进展。而这种认可,往往是和雕刻大师的认可密不可分的。这就涉及到菊花石雕刻行业领军人物的市场形象塑造与推广的问题。只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