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善本装具中的髹饰工艺思想内涵,所以磨退则较为普遍。而在其他内容善本装具的雕漆工艺则又和清代总体的雕刻风格一致,这也成为清代雕漆工艺中的一个特别现象。雕漆工艺中的剔红在经书装具中最为常见,其次为剔彩。剔红是用笼罩漆与红色颜料调和,然后层层髹涂,达到一定厚度,再雕刻出通体红色的造型。剔彩工艺在技术要求上比单色的剔红、剔黑和剔犀要复杂,髹涂雕刻层时要在漆胎逐层髹涂红、绿,黄等色漆,每种色漆要髹涂积累到预设的厚度,然后根据设计纹样逐层雕刻,雕刻过程中要把握好每层色漆之间的厚度,每层色漆都不能铲去过多,也不能盖住底层的另一种色漆。雕漆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制作胎体。一般漆器的胎体都可以作为雕漆的胎体,以木胎、铜胎为主,善本装具多用木胎。素胎做完后,要在胎上髹漆、裱布、施漆灰或者血料灰,完成地仗层后再做一遍底漆并打磨平整。第二部分是髹涂雕刻层,雕漆中雕刻的就是这层由漆液与颜料堆积起的一个厚厚的漆层。雕漆工艺髹涂的漆叫做笼罩漆,是天然漆与桐油的混合物,其中漆与油的比例不是恒定的,一般夏季桐油要比漆多一些,因为这一时期的气候适宜天然漆的干燥,而冬季则是漆要比油多些,因为冬季天气寒冷,空气相对湿度也不高,漆多一些能够增加笼罩漆的干燥性能。专业的制作漆器人员可以利用荫房调节髹漆干燥环境的温度与相对湿度,《髹饰录》中记述的“夜静”指的就是荫房,将髹涂过的器物放入荫房的主要目的是保持一个稳定的温湿度环境,以有利于漆液氧化成膜。每次髹漆后不能让漆液表面完全干燥,其干燥程度应该把握在将干未干之时,推断标准是用手指触碰漆面,略微粘手且叩之有声,不至有漆液粘在手上为佳,这时髹涂下一道漆液才能使两者结合紧密。倘若等漆面干燥后再髹漆,两个漆层的结合就会不够紧密,雕刻完毕容易出现脱层现象。相反,假如漆层底部或者凹陷、拐角等存漆较多的部位不干燥,在进行雕刻时会发现这里的漆仍然是粘稠状的,会因不稳定产生脱层。每层髹漆的干燥除了环境因素以外,漆液的厚度也很重要,不能髹涂太厚,否则除了干燥速度慢以外,还会出现漆皮起皱的现象,每遍漆的厚度控制在 0.1—0.2 毫米之间。当髹漆的总体厚度达标后可以开始雕刻。第三部分是设计纹样并且进行雕刻。雕漆要在雕刻前将图案设计好,并且拷贝在做好的胎体上。纹稿以白描稿居多,设计者要用线条的形式把图案之间的前后空间关系标明,然后再将二维的线条转换成三维的浮雕立体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