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很流行外国“大洋理性才是攀向幸福生活的阶梯我又要提问题了:现在的一些学者,言必称哈耶克、德里达、伽达默尔,很有一副学贯中西的样子,他们的文章一出来,读的人都难免要毕恭毕敬。这是什么效应这就是鲁迅说的“拉大旗作虎皮”效应。因为目前西方比我们先进,所以西方导师的话,贩卖到中国这边来,就格外有重量、有市场。可是我要问:我们究竟是和美国的生活距离近些呢还是离明朝人的生活近些这个问题,乍一看荒唐,但你认真悟一悟,并非没有道理。我们的文化之源是来自古代,就是说我们的思维习惯、审美取向、价值标准,无一不是从古代演变而来。现今我们除了装备上(就是物质上)略微西化了以外,人的精神内核跟古代的差异并不大。现代的有些人,注重人际关系、讲究攀比、追求奢侈、嫉妒成功者、鄙视弱小者、精神浅薄化……这些,跟明朝的人有什么不同古人是怎么生活的,我们现在就怎么生活。古代的富户用黄金制作溺器(便壶),如今的大款疯了似地买“悍马”,这有什么区别古代的分子固然渴望做官,但有时也还能搞点“曲水流觞”的雅兴,登高望远做一做诗。现在的知识分子,春风得意的就信口开河,郁郁不得志的就发牢骚骂娘,连那一份雅致也没有了。至于市井阶层,在古人是攒钱买房子、买地、买丫环,在今人也差不多。几十年来我们市民的精神关注点不就是集中在“四喇叭录放机、彩电冰箱、飘窗大房、家用轿车、花园别墅”这样一种物质的递进上吗所以,我们的思维,相对于古人的进步,虽有那么一点,但也很有限。这就是我们需要学习古代智慧的原因,这比学习美国还要有用,我们既然生存在当代,就要把环境和自己的情况都搞清楚。浪漫的人、狂热的人、消沉的人在当下都不可能活得好,只有理性的人才能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社会中稳扎稳打、步步攀升。最先预见到资本全球化趋势的人是马克思,他有一句话,我看应该是当今无数迷茫青年的指路灯:“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真实的生活状况和他们的互相关系。”是啊,看不清“真实的生活”,那还怎么生活看清了,也就不会迷茫了。真实的生活就是:我们必须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且只能依靠我们自己。为什么这么说所有的励志书,都提出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目标,其实这些目标的背后隐含的都是一个指向——改善生活。怎么才能改善生活要有钱、要富、要有物质上成功的。我说过,我们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务实民族,你若花 800 元去听一场交响乐,没人艳羡你,说不定还有人嘲笑你是冤大头。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