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共6 页《孔雀东南飞》的语言特色《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部伟大的叙事诗,它不仅以动人心魄的悲剧故事和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震撼了历代人民,而且以精警琢炼的用字和古朴生动的语言,给了后世诗歌以巨大影响。全诗共 1785 字,繁如“众星丽天”,观之气象宏阔。(一)诗歌以朴素生动的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众多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性格,正如沈德潜所评价的,“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沈德潜《古诗源》)如兰芝:“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一个“故”字,既画出了焦母故意挑剔的凶恶,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语气委婉而率真,性格柔顺却刚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自请遣归,一则因不堪凌虐,再则因深知遣归之势,不能挽回。平日,兰芝是如何的忍辱负重;眼前,又是怎样的迫不得已!激愤之情,溢于言表;难言之隐,尽含其中。兰芝辞别:“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有礼有节,举止得体。大道分手:“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表现了对爱情的坚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预知有变,五内如焚。可见兰芝的洞察力和反抗精神。诗歌又通过仲卿的“口中语”表现了他忠厚和逐渐发展的反抗性格,“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第 2 页/共6 页不仅表达了他和兰芝笃深的感情,也委婉地表示了若遣此妇,不复再娶的态度。“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言虽恭敬,骨子里藏着叛逆精神,无怪乎“阿母得闻之”,要“槌床便大怒”了。“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从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可以看到仲卿的反抗性格已经完成:“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这番话,无异晴天霹雳,对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多么有力的一击!焦母的蛮横无礼,一意孤行,也表现得淋漓尽致,闻声如睹:对仲卿,她一会儿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一会儿又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自名泰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以维护她的封建权威。对刘兄虽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之态可掬:“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