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揭开神奇的鸟类起源之谜1998 年初,一则关于中华龙鸟的讨论报告在英国《自然》杂志第 391期发表,并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关注,“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这一说法一时成为又一热点话题,该文就是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讨论所讨论员陈丕基、董枝明和甄朔南三人共同发表的。其中,陈丕基讨论员在古生物化石讨论领域颇具见解并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地层古生物专业的陈丕基,有着扎实的地质和古生物讨论专业知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叶肢介化石,鲎虫和哈萨克虫化石,中、新生代陆相地层,古地理,古环境以及板块构造运动的讨论。目前已发表论文、专著和主编论文集近 200 余篇(部),其中《中国的叶介化石》一书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塔里木生物地层与地质演化》一文获中国科学院一等奖,《中国侏罗、白垩纪古地理轮廓》一文获江苏省科技四等奖。为我国古生物学的讨论和含油气陆相地层的时代与划分对比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龙鸟震撼世界据陈丕基教授介绍,早在 1856 年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就提出了“鸟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假说。然而自 1861 年在德国索伦霍芬地区发现始祖鸟化石后,世界上便公认其为最原始的鸟类,赫胥黎的假说被予以了否定。直到 1996 年,中国人的惊人发现竟验证了 140 年前的赫胥黎假说。后来,陈丕基教授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学术访问期间,时逢“第 56届北美古脊椎动物年会”在纽约国家自然博物馆召开,这是世界各国古脊椎动物学家的一次盛会,陈教授有幸受邀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中间休息时,陈教授把一张“带毛的恐龙”化石照片应约给耶鲁大学奥斯特罗姆教授看,这几张照片不仅使奥斯特罗姆教授激动不已,更让各国的古生物学者大吃一惊。与本次年会毫无关系的中国学者和他带的化石照片立即成为此次年会上最大的新闻和热点。美联社、《纽约时报》先后发表了消息,在中国发现长毛恐龙的消息不胫而走。原来,当年陈丕基教授同样得到了一块标本,标本看上去像爬行类,身上长有头发有毛,说是哺乳动物,它又有好像是爬行类的牙,锐利并有锯齿。陈教授当时并不认识,就给它拍了照片和幻灯片。科学家当时并未注意到这块化石上的“毛”状结构,只是把它作为一块简单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存放在了标本仓库里。殊不知,他手中这块“带毛恐龙”的化石标本与季强博士的“中华龙鸟”化石标本,竟然是同一块化石!原来,这个化石被辽宁西部的当地农民李邱芳挖掘出来后,从化石的中间沿着岩层的层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