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认知张力优化课堂教学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讨论基础上,现代哲学认识论正切开新的视角探讨认知的两极性(主体性、客体性)及其张力。我们探究小学数学教学的认知活动就是以此为理论依据的。所谓“张力”,实际上是一种拉力,是物体间或物体各部分间所能承受的拉拽的力量。其相互作用具有使物体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应。认知张力则指在认知活动中(比如小学数学教学),由主体(师生)和客体(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各种思维结构与方式,即思维的立体网络。主体的探究使这种立体网络发挥出最大功能,从而获得比较稳定的、高级的认知效果。随着小学数学教学的进展与不断完善,我们已经形成了这样几点基本共识:1教学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2必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加教学全过程; 3必须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各种可能性; 4必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打开思维通道,形成“顺应”“同化”的态势,获得比较高级的认知学习。这些基本认识不仅证明认知的张力是客观存在的、可能的,更为重要的是,它启示我们要加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有关“认知张力”的讨论,以此来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主客互动是认知张力的条件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能动的。这种主动性、能动性使其在认知活动中可以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思维过程,并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扩展思维空间,积极深化到学习材料的意义、结构及本质特征的探究中去,不断猎取认知成果,进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种“展开”“探究”的过程,正是认知“张力”的过程。因此,主体性是认知张力的决定性因素。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过程,能很好地说明主体性是认知张力的决定性条件。从认识1开始,孩子们经过认、数、摆个数是1的物体,抽象出“1”这个数概念,然后进行读、写、认。这时,孩子们绝不会满足于幼儿园里对“1”的具体操作,否则就会表现得冷淡和缺少耐心。“1”的认知过程中所开展的六七种活动(数一数、摆一摆、读一读、写一写、记一记、用一用等),正是认知的不断“张力”(延伸、递进、扩展)。接下来认识2—10,他们仍不会满足于上面的六七种方式,他们希望有进一步“张力”的认知,发现和猎取更新奇的东西,由此而带动出更具数学性的认知张力:(1)数的大小比较; (2)数的分解、组成(含不同的形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