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信仰与传统信仰碰撞交融的泰山空间关键词:庙产兴学;科学信仰;传统信仰;泰山神祠在晚清民族主义的社会文化运动中,“科学”“民主”“社会”“国家”等有关现代民族国家的理念被不断地传播给华夏社会。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要涉及社会动员,科学与教育成为社会动员的重要手段与利器。晚清改良派清醒地认识到国内民众在文明程度和道德方面存在的严重問题,因此,清政府试图从教育入手,移风易俗,以提振民众素养修养。而传统的科举教育、书院教学在他们看来已经很难实现这一目的,迫于当时国力不足,利用旧有教育与礼仪场所兴办新式教育就成为重要选择,于是庙产兴学顿起。一、清末的庙产兴学据统计,从 1904 年至 1909 年,学堂数量增加了 12 倍之多。这些数字表明,学校教育有着惊人的进展。当伴随西方物质文明而来的科学思潮扑面而来时,以科学审视中国各种宗教行为的新批判标准汇合清末兴起的反迷信思潮,给庙产兴学提供了有力的合理性支助。所谓庙产兴学,就是利用各地的庙产来兴建现代化新式学堂。在有志兴学者的眼中看来,国家危亡需要兴学育才来挽救,而祭神赛会多属于迷信,以庙产来兴学,正是化无用为有用。清末庙产兴学始于康有为及其所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鉴于清廷此时财力衰弱,无力支撑如此大改革。迫于无奈,只能旧瓶装新酒,利用传统的宗教礼仪场所,实现兴新学的目标。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五月,康有为向光绪帝上《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建议“除旧布新”,亦即改革旧有的大量书院、文庙乃至民间寺院,将其旧貌换新颜,兴办新式学堂教育。光绪皇帝采纳了他的废庙办学主张,并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七月颁布诏书:“民间祠庙,其有不在祀典者,即著由地方官晓谕居民,一律改为学堂,以节糜费而隆教育。”[1]422二十世纪初,继康有为、孙中山之后,中国文化界精英继续打着反封建反迷信的旗号,开始了一场声势更浩大、规模更广泛的“打破偶像”活动。陈独秀、蔡元培等人在北京、上海等地发起了有关破坏偶像的讨论。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偶像破坏论》中声称:“一切宗教都是一种骗人的偶像:阿弥陀佛是骗人的,耶和华上帝也是骗人的,玉皇大帝也是骗人的;一切宗教所尊重的崇拜的神佛仙鬼,都是无用的骗人的偶像,都应该破坏!”[2]胡汉民、朱执信也在《建设》杂志上发表《习惯的打破》与《神圣不可侵与偶像打破》等文,长篇大论破旧立新、改造社会的新主张。无论如何,中国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