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建造驻渝使馆馆屋一案始末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苏、美、英、法、比、荷、澳等 30 多个国家的驻华外交使节,从 1938 年起相继来渝觅址开设使馆或办事处。在日本飞机空袭重庆的战争环境下,尤其是 1939 年至 1941 年期间,已在渝设馆办公的各国使馆馆屋普遍损毁严重,亟需另觅新址,驻渝各国使馆纷纷向国民政府外交部请求代觅馆屋。在蒋介石的亲自关切下,外交部于 1940 年 4 月 25 日向国民政府行政院呈请选地建造駐渝各国使馆馆屋,以备各国租用。尽管建造地点选定在重庆南岸马鞍山一带。但因建筑等费的筹措难以落实而未即时兴工,拖延至 1941 年被再度提上议事日程后,亦最终未果。空袭重创,驻渝各国使馆请求代觅馆屋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重庆只是一个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普通省辖市,长年处于军阀混战中,社会经济进展缓慢,城市营建有限。由于国民政府迁渝,大批社会团体、学校、工厂、科研机构等也随之来渝,再加上外地难民大量涌入,人口剧增,从而给城市房屋供给造成较大压力,大有“供不应求”之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逐步走向抗战外交之路,尤其是迁都重庆后,更加用心经营抗战外交战略,以争取外援和建立远东国际反法西斯联合战线。在这一视野下,外国友邦在渝开设驻华使馆的相关问题,对国民政府在抗战外交战略格局的考量可谓关系重大。据 1940 年 4 月 25 日外交部部长王宠惠致行政院呈称:“接奉军事委员会蒋委员长第二〇五三号代电闻:土耳其公使馆因在渝无法寻觅馆址去沪(上海)未归,和兰(荷兰)新公使亦将莅华,应设法劝请将在北平(北京)和使馆移往重庆,且驻华各国使馆散居平(北京)宁(南京)沪(上海)各地,亦易受敌伪蛊惑,‘应速设法由政府拨款饬令重庆市政府选地建筑使馆房屋廉价租给使用,希即会同重庆市政府切实商酌办理’等因。查此事关系重大,为亻欠利进行计,拟请钧院召集重庆市政府及本部协同商讨进行办法。除经电复委座外,理合呈请钧院鉴核施行。”此呈所转之蒋介石致王宠惠代电内容,充分表明了蒋介石对外国驻华使馆来渝设馆办公的关注,而选地建造驻渝各国使馆馆屋一案的直接起因亦尽在其中。此时,作为中国战时首都的重庆已被日军定为政略、战略空中打击的主要目标。于 1938 年 2 月至 1944 年 12 月间,对重庆外围地区和市区实施了长达 6 年多的无差别战略大轰炸,使重庆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遭到空前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