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寓劝诫式 宝宝的心智都不成熟,讲故事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其进行心理、品质、性格、习惯等实施诱导的过程。因此,在讲故事时,不妨有意识地针对孩子的某些特点加以巧妙的设计,妙语隐寓,婉言相劝,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比如,有个宝宝不爱洗脸洗手,妈妈便有意识地在《小狗熊吃蛋糕》的故事里这样讲道:小狗熊不爱洗脸洗手,妈妈非常生气。它用黑乎乎的小手抓起一块奶油蛋糕,三口两口就吃掉了。结果脸上和手上都沾了很多奶油。妈妈要给它洗脸洗手,小狗熊一转身就溜了。它跑到门外,看到漂亮的鲜花,非常兴奋。正要上前,忽然哎哟一声捂着肚子倒在了地上。原来,由于刚才没有洗手,手上的细菌钻到了肚子里,所以肚子疼得特别剧烈。正在这时,花丛里忽然飞出一群群黑色的小东西,嗡嗡地向它扑来。原来是酿蜜的小蜜蜂闻到了奶油香味,争先恐后地要来抢吃小狗熊脸上的奶油。小狗熊被蜇得嗷嗷直叫,舍命地直喊救命,救命。小蜜蜂们吃完了小狗熊脸上的奶油后,又嗡嗡地飞走了。小狗熊呢狼狈地倒在了地上,脸上肿得像馒头,肚子也像针扎似的难受。后来,多亏它妈妈找到了它,把它背回了家,又是扎针又是吃药,好不容易才好了。宝宝,小狗熊不洗手又不洗脸,结果不是肚子疼就是被蜜蜂蜇,多不像个好孩子呀!妈妈讲到这里,宝宝说道:妈妈,小狗熊是个坏孩子,我是个好孩子,我洗手去。从此以后,他不愿洗手时,只要妈妈说句:小狗熊不洗手,是个坏孩子。他就会乖乖地去洗手,渐渐地改掉了饭前不洗手的坏毛病。 这位妈妈其实是有意针对宝宝的毛病将故事精心做了番设计,所起的作用果然十分明显。这种隐寓劝诫的讲故事方式能使宝宝听故事时不自觉地将自己与故事中的主人公相比较,并能对其做出适当的评价,从而自觉地模仿其身上的优点,或指出其身上的缺点,以法律规范自身的行为,改正毛病。事实证明,这种方式的效果的确比命令式的去,你去洗手,或者祈求式的求求你,去洗手吧要好得多。 二、启发诱导式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家长一味地讲不仅会使自己口干舌燥,而且也会令宝宝厌烦,用启发的方式让他参加其中,也许效果更好。这就是说,在讲到某一处时,不妨采纳一些提问的方法,使他能及时推断,或转入思考,以开启孩子的思路。 这种启发诱导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故事结束时,家长及时给予正确的心理导向,使之明辨推断是非的标准,以便矫正自己的行为。比如,在讲《小狗熊吃蛋糕》时,可以这样提问:宝宝,小狗熊不洗脸对不对呀不洗手就吃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