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美学概念与学科

美学概念与学科_第1页
1/11
美学概念与学科_第2页
2/11
美学概念与学科_第3页
3/11
美学概念与学科内容提要中文“美学”一词是产生于清末的一个外来词,相对稳妥的译词应是“审美学”。在运用该词的各种非学术与学术场合,(审)美学概念被给予多层面的复杂含义。文章无意于给这个概念再增添一个定义,只是从(审)美学概念的术语产生、实际运用、学科存在方式、理论进展史、学科分类、价值意义等六方面分梳了该词的内涵与用法。关键词(审)美学(审)美学概念(审)美学学科作为现代汉语词汇的“美学”是一个外来词,在清末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出现于中国人的语汇中。作为一门学问,美学也曾在 20 世纪的中国学术史上独领风骚,屡掀热潮。即使是在几次美学热已经沉寂有年的今日,人们依旧会在各种学术与非学术场合,每每遭遇“美学”一词。那么,人们究竟是怎么用这个词的?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它有哪些方面的内涵?本文并不想给这个概念再增添一个定义,只是试图通过对“美学”概念的多层面分梳,来揭明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给予“美学”术语的诸多含义与用法。首先,从概念的产生而言,“美学”术语源于哲学内部一门新学科的创立,其本义是感性学,汉译为“审美学”更贴切些。(注:同许多讨论者一样,笔者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已经被习惯的“美学”译名,但有时也用“(审)美学”这种书面形式,既兼指两个完全同义的译名,更是为了提醒、强调“审美学”这个译名的合理性。详见正文。)创立这门新学科的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Baumgarten ,1714-1762)。对于西方学术史而言,人们以为各种科学或学问都是从所谓哲学中分化出来的,鲍氏发现当时的哲学讨论有一个漏洞:既然人类心理活动有认知、意志、情感之分,已有逻辑学讨论认知或理性认识,有伦理学讨论意志,那么就应有一门学科来讨论情感,但对这个被认为是混乱的感性认识的情感领域的讨论却付诸阙如。于是在十多年提倡并在大学讲授这门新课程的基础上,他于 1750 年出版了书名为“Aesthetica ”的拉丁文著作。此事件被认为标志着美学作为正式学科的诞生,鲍氏因此也被誉为“美学之父”。鲍姆加登在希腊文aisthésis的基础上制造了Aesthetica ( 一般音译作“埃斯特惕卡”)这个拉丁词,而aisthésis 同时具有感情、感觉、感性和认识等意义。因此,“埃斯特惕卡”的本义可归结为“感性学”。这从鲍氏对“埃斯特惕卡”的定义中亦可看出:“美学(Aesthetica)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美学概念与学科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