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明清古桥石作艺术特征探究摘 要:以苏州明清古桥的石作艺术特征为探究对象,通过对苏州古桥功能形态、石作技艺、装饰艺术等全方位的考察与分析,挖掘其传统文化内涵,以探讨古桥石作技艺的美学意蕴,能够更好地展现其雕刻工艺在景观设计中的独特魅力。关键词:苏州;明清古桥;石作艺术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4 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州明清古桥石作艺术与景观资源开发讨论”(2024SJB1465)的阶段性讨论成果。苏州地处江南,境内河流密布,历来有桥乡的美誉。现存古桥的数量为江南之最。其中保留最多的当属明清古桥。目前城区内明清两代桥梁有近 200 座之多,这些桥一方面显示了苏州独特的区域文化,也展现了深厚的吴文化底蕴。尤其是在造桥的石作技艺方面集中凸显了工匠们精湛的造桥技艺,一座座古桥彰显着苏州独特的桥文化景观。苏州地区的明清古桥的石作艺术因其造型奇特、形制优美,完全可以看做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两旁的石栏望柱雕有立体狮首或镶嵌抱鼓石。栏板正、背面都雕饰有文字或图案,雕刻桥名、桥联、修建年代,并雕以如意、定胜、莲瓣等吉祥图案。”桥面大量的护栏石、望柱、抱鼓石、合龙板、系梁、船缆石等石作构件均呈现出了较强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共同组合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因此,对苏州古桥的石作艺术进行艺术形态的分析有助于提升苏州明清古桥的文化价值。一、苏州明清古桥石作材料解析武康石是火山喷发而形成的融结凝灰岩,是古代石作建筑中常常使用的优秀石材。因为它的质地和硬度适中,较易于做雕刻,能在其表面做比较复杂的精致图案。刚开采出的武康石多呈现出淡紫色,少数呈黄褐色,一旦开采后用于建筑材料就会因风雨的侵袭而被氧化成比較美丽的褐紫色,并且外表显露出较多的紫色条形纹理。古代劳动人民大多认为紫色代表祥瑞,因而武康石成为人们较为喜爱使用的建筑石材。另一方面,武康石还兼具一定的吸水性,岩体往往有一定的湿润性,时间一长就会滋生各种苔藓和有枝藤蔓,攀附岩体之后,视觉上往往有一种苍翠古朴之感。武康石属于砂岩,其表面呈颗粒孔状,这种属性使得以武康岩做建筑石板和建筑构件具有很好地防滑性。建桥所用的其它石材,如青石或花岗石,人们则采纳在石级踏步上刻出交叉防滑槽的方法进行防滑,相比之下则略显逊色了。因此,武康石是古代桥梁建筑首选的优秀石材。明代至清代初期,苏州古桥大多是以青石为材料建造的。而到了清代,明以前一直使用的优质青石就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