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少年时期 光绪七年(1881 年)9 月 25 日(夏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幼名阿张,长根,长庚,学名周樟寿。[13-14] 光绪十八年(1892 年),入三味书屋从寿镜吾读书,课余影描图画。与章闰水建立友谊。 光绪十九年(1893 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每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父亲去世。家境益艰。于本年开始写日记。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倍感世态炎凉。 鲁迅求学时期 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4 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 月, 被本家叔督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 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 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20-22]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1 月,矿路学堂毕业。3 月,公费赴日本留学。4 月,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为日语学习速成班)。 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24-25] 光绪三十年(1904 年),4 月,于弘文学院结业。6 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肄业。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1 月,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6 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夏秋间,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旋即复赴日本,7 月,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从章太炎先生学习,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 宣统元年(1909 年),《域外小说集》二册出版。 鲁迅的家庭成员 周介孚:鲁迅祖父(1838-1904),本名致福,后改名福清,字震生,号介孚,一号梅仙。翰林出身,曾外放江西金溪县任知县,后因科场案入狱,使得周家开始走向衰落。周介孚自由读书的主张与实践为鲁迅在传统教育的封闭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61-62] [63-64] 蒋氏:鲁迅祖母(1842-1910),周介孚后妻,周伯宜继母,她逝世时鲁迅亲自为她办理丧事,她性幽默,常给鲁迅讲民间故事,给他以民间文化的启迪,同时她隐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