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时期的湖北汉剧摘要:民国时期,在繁荣的社会娱乐生活和商业利益的刺激下,汉剧“四派归汉”,经历了从定名到繁盛的黄金进展期。此时期汉剧名角辈出,演出不断,不仅是当时湖北最大的地方剧种,而且也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剧种。但战争的炮火及内部自身的保守和生态机制的失衡,造成了汉剧在民国后期的式微,其影响力有不逮,令人唏嘘。关键词:汉剧;汉剧声腔;汉剧行当;坤角一、民国初年汉剧的进展汉剧旧称楚调、汉调,兴起于清乾嘉间,至清后期已成为湖北最有影响力的剧种。由于地域方言的差异,汉剧在形成和进展的过程中逐漸形成了以荆州为中心的荆河派、以襄阳为中心的襄河派、以德安(今安陆)为中心的府河派、以汉口为中心的汉河派等流派。清末民初之际,随着汉口艺术中心地位的确立和不断强化,各地汉调著名艺人纷纷奔赴汉口搭班,四派名角云集,彼此竞争,互相沟通,使得汉剧的艺术水平迅速提高,形式的体系性和法律规范性也大为加强,现代意义上的汉剧最终成型。1912 年,汉剧史家扬铎在《汉剧丛谈》中,正式将以汉口为中心流行的“楚调”定名为汉剧,沿用至今。该书分类了汉剧历史、皮黄由来、流行地区、艺术派别、唱工、嗓、调、腔、板、眼、音乐、场面、化妆、脚本,十大行当体制的分工及其名角等,并略述戏剧起源与京戏沿革,堪称是汉剧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之后,汉剧的讨论日益系统化,先后又出版了《汉剧改措》、《汉剧通考》、《汉剧集成》、《汉剧从新》、《汉剧精华》等专业著作。1.汉剧公会的成立2.汉剧科班的创办民国初年,汉口汉剧高度繁荣,市场需求很大,虽然四派艺人云集于此,但仍有青黄不接之虑,创办新科班之呼声甚迫。傅心一乃邀集商界及戏园老板提议办班培育汉剧人才。诸人慨然许诺,且共推傅心一主持,傅心一因自己事务繁忙,另推陈国新负责,陈国新也不辜负其信任,先后主持创办了天、春、长等科班,为汉剧传承培育了大批人才。“天”字科班是民国以来最具规模的汉剧科班。该班由陈国新邀商界周炳臣等五人集资兴办,地址在汉口板子巷。该班共招艺徒 64 名,管理严整有法,师资力量雄厚,聘请了知名汉剧演员萧长胜、刘本玉等任教,后期还特聘资深名伶汪天中任管事并主持教学,老师间颇能扬长避短、分工合作。两年后,更聘汉剧各行名角为“客师”,因材施教,带艺徒上台同演,提供舞台实践条件,故学生进步甚快。1917 年,又继之开办“春”、“长”两科,三科共历经 11 年,培育艺徒 200 余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