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是指人们头脑里突然出现新思想的顿悟现象。灵感思维是一种人们自己无法控制的制造力高度发挥的突发性心理现象。灵感思维也称为直觉思维。历史灵感思维是指,未经逻辑推理就直接迅速地对历史事物作出理解和结论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既不同于用概念、推断、推理认识事物的逻辑思维,也不同于用典型形象、记忆表象把握事物的形象思维。灵感思维主要发生在潜意识,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相互交融碰撞的结果。人的显意识是浮面的、显现的和可控制的意识,而人的潜意识则是深沉的、潜在的、非控制的意识,是人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当人的显意识与潜意识在交汇中突然贯穿,就会产生灵感。灵感思维是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无法解开问题的秘密,由于偶然的机遇而产生顿悟,找到问题答案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与认识能力 [2](pp.2-3)。后来,汤因比在其 12 卷本《历史讨论》中,专门论述了历史学者的灵感问题。 灵感思维是历史学者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他们进行制造性思维的源泉。由于历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不可能将其原来面目完整地呈现给人们。因此,人们认识历史,仅仅依靠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难以把握历史全貌和潜在的规律性。历史灵感思维往往便是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活动似已山穷水尽,秘密尚未解开,因而形成巨大精神压力之时,历史认识者的潜在认识能力和历史实际相互撞击而释放出来的一种新的认识能力;在历史教学与讨论中,有些历史材料的潜在信息与客观历史实际若即若离,要真正揭开它的神奇也必须依靠灵感和顿悟;一个历史问题从这个角度这个侧面看是一种说法,而换一个角度换一个侧面看则是另一种说法,在多种说法中如何择取一种最接近真理的说法,或在多种假说中另立新的假说,这都需要用历史灵感思维来构思新知;在用文字来表现历史人物和历史场面时,语句的飞动,表述的新意,更得求索于灵感的启迪;灵感也是穿透历史深沉感和时代鲜活感的触媒,古今神交的历史学会带给人们更多的认同。历史老师作为历史的认识者,他本身就应养成直觉思维的习性,在灵感顿悟中,形成制造性思维。作为历史教育者,他又肩负培育学生灵感思维能力的任务,特别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实施素养教育,而素养教育必须打破应试教育培育人才的模式,重在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历史老师必须在教学中打破常规思维模式的束缚,有意识、有目的地培育学生的灵感思维,才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趋势。 灵感思维的基本特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