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咸“新学影响下的西泠印社内容提要:道咸以降,清代学术一变,国家的内忧外患促使学术界有了“变革一切”的愿望,从而形成了道咸“新学”。它对西泠印社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从道咸“新学”形成的历史背景、道咸“新学”对西泠印社建立的影响及西泠印社精神对当代篆刻的启迪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分析其“变革”精神与西泠印社之间的关系,试探究西泠印社百年不衰的根本原因及对当代篆刻的重要启示。关键词:道咸“新学”西泠印社一、道咸“新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在 1923 年至 1924 年间,梁启超开出了一门叫做“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课程,他自己的解释是,“要将清学各部分略微详细解剖一番”。而后,此风气蔚然而起,民初的中国许多时人动辄以“近三百年”“三百年来”的称谓来表述刚刚过去的昨天。人们意识到思想学术到了该总结的时候了。而之所以不叫清代学术,是因为晚明的二十年已开了清学的先河,民国的十年作为清学的结束和蜕化。蒋维乔、钱穆、龙榆生等人的思想史、学术史以及词选,也都冠以此语。中国传统本不强调学术分科,今日的“思想”和“学术”之分,在清人以及清代以前绝大多数历代学者心中,或根本不存在。所以清代的学术史,同时也是思想史的必读。清代学术历经三变,以国初、乾嘉、道咸三点分成三个阶段。王国维对其各自特征进行了总结,即:“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1〕明崇祯十七年(公元 1644 年)的五月初十之后,天下变成了清顺治元年。但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朝代更替,新朝的统治者是满洲人,而且北京、南京在一年之中,毫无抵抗的被唾手而得,这种刺激造成了清初的学术环境。当时的学者虽然在阳明学的浸淫下成长,但是由于时势的突变,抛弃了明心见性的空谈,专讲经世致用的实务,他们大多为政治而做学问。甚至宁可把“经世致用之学”托诸空言,但求改变学风以求将来的效果。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朱舜水,便是这时候的代表人物。所以,从顺治元年(公元 1644 年)到康熙二十年(公元 1681 年)间,学术界被前明遗老支配着,他们对王学实行革命。康熙二十年以后,随着遗老的凋谢,学术不再如之前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日趋健实有条理。然而这一切都随着康熙朝的结束发生了改变。学术要由明末的蹈空变为核实,由主观推想到客观考察,本有两条路可以选择,即自然现象方面和社会文献方面。按康熙间的形势,本有可能趋重自然科学,然而由于八股取士,耶稣会内部的分裂以及康熙末年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