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发作性睡病(教学及宣教)

发作性睡病(教学及宣教)_第1页
1/10
发作性睡病(教学及宣教)_第2页
2/10
发作性睡病(教学及宣教)_第3页
3/10
发作性睡病疾病概述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临床上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往往伴有猝倒发作、睡眠瘫痪、睡眠幻觉等其他症状,合称为发作性睡病四联症。发作性睡病一词,由 Gelineau 于 1880 年首创,因此本病又称 Gelineau 综合征。发作性睡病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可能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功能降低或桥脑尾侧网状核功能亢进有关。病因目前未明,但可发现此病跟基因、环境因素及某些中枢神经疾病有关。对可能诱发发作性睡病的环境因素现在知之甚少,文献报道有包括头部外伤、睡眠习惯改变、精神刺激及病毒感染等。而发作性睡病与遗传基因的关系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大约 8%-10%的发作性睡病患者具有家族史,患者直系亲属患病的几率为对照组的 10-40 倍;25%-31%的单卵双生子共患发作性睡病,提示遗传因素在其起病中有重要作用。HLA 等位基因 DQB1*0602 在发作性睡病患者中有很高的阳性率,达 88%-100%。近年来,食欲素(orexin)与发作性睡病的关系令人瞩目,orexin 是下丘脑神经元细胞产生的神经肽,在协调睡眠-觉醒周期方面有重要作用,已知有 orexin-A 和 orexin-B 两种,以orexin-B 与本病的关系密切。有实验表明,orexin 基因缺失小鼠出现发作性睡病样睡眠障碍。Nishino 等证实,发作性睡病患者脑脊液 orexin 含量显著偏低,为脑内 orexin 缺乏发生发作性睡病因果关系提供了证据。在发作性睡病患者死后脑组织内,发现产生 orexin 的神经元效量明显减少,提示产生 orexin 的神经元数量的减少与发作性睡病密切相关。发作性睡病的嗜睡是因 orexin 神经元传人中脑背侧缝际核和蓝斑的激活信号减少。使脑桥被盖背外侧部和脚核区(LDT/PPT)内促觉醒神经元活动减弱,促发异常快速眼动睡眠的神经元抑制减轻,使异常快速眼动期提早或在不适当的状况下出现。另一方面,由于 orexin神经元传至单胺能神经元的激活信号减少,使后者对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VLPO)神经元的抑制减轻,在不该出现的情况下出现非快速眼动睡眠,伴觉醒度降低。Peyron 等发现,产生黑色素聚集素(MCH)的神经元分布于下丘脑外侧部中,与产生orexin 的神经元紧密混合在一起,两者之间无重叠。结合发作性睡病与特定的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强烈关联性,Siebold 等推测发作性睡病的发生与下丘脑 orexin 神经元受到与DQBI*0602 限制性 T 细胞介导的免疫攻击有关...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发作性睡病(教学及宣教)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