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天文专业《天体力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讨论摘要:卫星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天体力学》成为一些非天文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介绍了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对该课程进行的一些实践探究,为非天文专业开设类似课程提供一定参考。关键词:《天体力学》;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一、引言天体力学是应用力学规律讨论天体的运动和形状的一门学科,是天文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与数学和物理学的关系密切。天体力学诞生于 1687年,但作为学科名称是拉普拉斯于 1798 年首次提出的[1]。天体力学的基本理论虽然源于对自然天体的讨论,但同样适用于人造天体。随着卫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天体力学与航天科学、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学科相互交叉,形成了一些共同的讨论领域。因此,天体力学不仅是天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其他相关专业的重要选修课。天体力学涉及的内容广泛,理论性强,公式复杂,对于非天文专业的学生而言,天体力学是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由于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不同,非天文专业开设的《天体力学》课程不可能照搬天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而必须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和需求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本文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天体力学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学方法和考核等方面对非天文专业天体力学课程建设进行探讨,以供同行参考。二、教学目标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开设天体力学课程主要针对测绘工程和地球物理两个本科专业。目前,全球卫星导航技术、遥感技术和卫星重力等现代卫星技术广泛用于测绘、地球物理领域的生产实践和科学讨论,掌握基本的天体力学理论对于理解和掌握后续的专业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天体力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标:(1)使学生了解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天体运动的基本理论,为 GPS 原理及应用、卫星大地测量学、卫星重力学等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2)使学生了解天体力学的讨论方法,通过一些理论公式的推导和天体运动规律的分析,增强学生科学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3)指导学生将天体力学基本理论应用于实际天体,利用案例介绍天体力学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培育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内容与教材人造天体的出现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极大扩展了天体力学的内容和应用范围,但是非天文专业天体力学课程不可能也没必要涉及天体力学的所有内容。结合专业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