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珍宝日前,笔者走进了具有 2700 多年厚重文化历史的河南省西平县棠溪宝剑厂,亲眼目睹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棠溪宝剑的制作工艺。它奇异的锻打、淬火工艺和纯手工制作流程,令人暗暗称奇。进展历史辉煌棠溪宝剑制作工艺之所以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它在历史、文化、地理标志等诸方面均具有唯一性。在西平县西南部浅山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战国冶铁遗址,至今仍在讲述着 2700 多年以来棠溪冶铁铸剑的历史故事。西平古棠溪地区丰富的铁矿资源,含有特别物质的棠溪水,适宜于作剑鞘的棠棣木,这些成就了棠溪冶铁铸剑的辉煌历史,奠定了棠溪宝剑制作工艺的厚重基础。据《史记》记载:“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干将,九曰莫邪,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左传》、《资治通鉴》等其他 30 多部典籍也真实地记载了棠溪宝剑及其制作工艺的历史。上世纪 50 年代至 90 年代,我国冶金方面的资深专家多次到西平古棠溪之地进行考古发掘和考证,历史上,棠溪冶铁铸剑在辉煌时,规模达480 平方公里,享有“中国四大冶铁中心之一”和唯一生产宝剑的“天下第一兵工重地”之誉。《中国通史》一书写道:“河南西平有冶炉城,有棠溪村,都是韩国著名铸剑处。西平有龙渊水,淬刀剑特坚利。”可惜这一基地在唐末毁于战乱,棠溪宝剑制作工艺也逐渐失传。20 世纪 80 年代,毕业于解放前天津大学堂冶金专业的高锡坤与他的儿子高庆民,父子两代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终于成功地研制并恢复了位列九大名剑之首的棠溪宝剑制作工艺,并创建了棠溪宝剑厂,使失传千年的棠溪宝剑得以再现世间,重放异彩。制作工艺繁复棠溪宝剑制作工艺承袭了古代手工千锤百炼、金属改性的传统工艺,具备“强、韧、硬、弹”四大特点,硬可斩钉截铁,韧可弯曲 120 度不断裂变形,光鉴寒霜,灵气逼人,曾多次荣获“全国发明金奖”、“全国专利金奖”和“全国新产品特别金奖”等近 60 项大奖。202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向棠溪剑业颁发了《原产地标记注册保护证书》,授权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识保护产品防伪标识。2024 年,棠溪宝剑制作工艺被国家权威部门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 年,棠溪剑业公司成为全国唯一拥有“天下第一剑”与“中华第一剑”商标使用权的民营企业。棠溪宝剑的制作过程全部采纳传统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