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浪漫曲《洪湖水浪打浪》一曲清歌,将人们带到了洪湖——这个漂亮富饶的鱼米之乡。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是歌剧《洪湖赤卫队》的选段,由梅少山、张敬安、杨会召、欧阳谦叔作词,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从 50 年代末至今已成为家喻户晓、妇孺争诵的旋律。歌剧《洪湖赤卫队》创作于 1958 年。由朱本和、张敬安等编剧,湖北省歌舞团《洪湖赤卫队》创作组共同完成。1959 年夏秋之交,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剧目,由湖北省实验歌剧团在武昌江汉剧场首演。1959 年11 月赴京上演,一时间,北京掀起了“洪湖热”。从此《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也随之传遍了祖国的四面八方。这部生动反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洪湖地区群众革命斗争的歌剧,深受各界群众的喜爱,里面的许多唱段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洪湖水,浪打浪》即是其中流传最广的唱段之一,是这部六场歌剧《洪湖赤卫队》中之第三场——赤卫队打完胜仗后的一首独立性的插曲。这首歌曲的音乐是从湖北天沔花鼓戏和天门、沔阳(洪湖原属该县)、潜江一带的民间音乐中,汲取最富于生命力的乐汇创作而成的,50年代流行于江汉平原的歌曲《襄河谣》和天门小曲《月望郎》成为其主要的音乐素材。作品中不仅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有鲜亮的性格化音乐形象。二重唱《洪湖水,浪打浪》是以七声徵调式写成。明快绮丽的曲调,宽广舒展的节奏,与词意紧相吻合。整首歌曲的结构为带再现的 ABA"单三部曲式。A 部是独唱部分,音乐抒情流畅,基本承袭了《襄河谣》的曲调和结构形式,并对其艺术内涵作了深化的开掘。在旋律和节奏上也作了很有成效的突破:在旋律上,将原简朴的曲调作了较多的装饰处理,使全曲的抒情风格十分统一;在节奏上,巧妙地引入了民间三棒鼓的锣鼓节奏,抒情中透出明快,优美中透出活跃的气质;前奏音乐也写得风生水起,它以摇曳、连续模仿进行的动态旋律,把浩渺的湖水、层层的波涛、点点的白帆、莲荷与水天相接的意境,作了生动形象的概括,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对比中部(B 部),形式改为二重唱,两个声部以对比复调构成。这是 A 部音乐的延伸和进展,两声部由舒展的无词歌腔“啊”与节奏紧凑的歌词相互对比又交错呼应,进一步抒发了人们对洪湖的赞颂之情。再现部将 A 与 B 进行了综合,二声部在对比的基础上揉进了节奏模仿的手法,此起彼伏的重唱,使情绪达到了高潮,形象地刻画出“渔民的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强”的艺术意境。这首由剧中人韩英和秋菊演唱的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