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音乐教育学中的人类学观念与方法

音乐教育学中的人类学观念与方法_第1页
1/3
音乐教育学中的人类学观念与方法_第2页
2/3
音乐教育学中的人类学观念与方法_第3页
3/3
摘要:在人类沟通日益频繁的 21 世纪,学术讨论中的跨学科探究已成为必定趋势,越来越多讨论者意识到多学科视野的整合有助于学术的整体观照,音乐教育学也不例外。本文旨在探讨音乐教育学对人类学观念与方法的借鉴与应用,择取几点加以论述,以表达笔者对该论题的部分思考。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 人类学 文化 局内人 局外人“”人类学起源于西方主流文化对 异文化 的探求,经历了猎奇、客观描述再到自我反思的漫长过程。其对于音乐教育观念的衍变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从当代音乐教育的理论探究与进展趋势中明显可以感受到两者在观念与方法中的对话与交融。一、音乐作为一种文化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Bennett Reimer——)在《音乐教育的哲学推动愿景》(第三“”版)序言中写道: 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价值,首先是由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 [1]这一观点正是作为其哲学根基的基本前提。熟悉雷默的人都知道,他的三本音乐教育哲学著“”“”作体现了其思想由 以审美为核心 向 以人为核心 的衍变轨迹。然而没有改变的是他对音“————乐体验力量的坚定信念,即: 对音乐本身的体验声音如何影响人类生活是有生”存力的音乐教育哲学的基石,也是卓有成效而且堂堂生生的音乐教育课程的基石。 [2]透“”“”过雷默的话语,可以感受到他对于 音乐是什么 以及 音乐与人的关系 的追问与思考。当人们不再将音乐仅仅视为一种审美对象,音乐教育也不再局限为一种通达技艺的手段,其中的人类学气息则愈发显现出来。相较于 20 世纪末雷默音乐教育思想的转变,梅利亚姆(Alan.P.Merriam“”)则更早提出了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 这一观点,而两者的路向无疑是契合的。“”汉斯立克的经典命题 音乐是乐音运动的形式 对于音乐学者来说最为熟悉,尽管音乐美学界围绕其争论的喧嚣未曾消散,但在教材中,它依旧保持着权威话语的姿态,一直以来似乎鲜有人从音乐教育的角度质疑其合理性。人类学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思维惯性,它强调对自我权威身份的瓦解以及标准的反思,这源于人类学者深化人类不同文化腹地参加所获得“”的认知世界的经验与方式。当与脑海中的音乐概念相差甚远的各种文化、族群的 音乐 回响于耳畔,才会明白从前我们对音乐的理解有多么狭隘!读安东尼·西格(Anthony Seeger“”“”)《苏亚人为什么唱歌》,了解到苏亚人的语汇中并没有我们所谓 音乐 唱歌 的“”概念,他们从不把这当作是一项需单独进行的活动,而...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音乐教育学中的人类学观念与方法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