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案《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及《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和保国会。百日维新及戊戌政变。的历史意义和教训。2.通过学习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危机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进展,是 19 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舞台的社会条件,他们承担起救亡图存、进展资本主义的任务是当时国情决定的;通过学习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学生认识到: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高涨;通过分析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符合当时中国历史进展的趋势,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这次变法注定失败,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其深刻教训又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3.通过学习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培育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19 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运动。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运动失败了,但是,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开始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它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重点分析难点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的评价是本课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况能力。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因此,一说评价,往往就事论事,难以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把握。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容易把阶级与个人混为一谈,认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谭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献身性是相矛盾的。所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的评价是本课难点。重点、难点突破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使学生理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通过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老师还应强调新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