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小教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儿童文学》课程是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对该专业人才的培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国内高校的儿童文学课程明显存在着一些弊端,阻碍着其进展壮大,《儿童文学》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因此,本文从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引导、老师专业性、课程设置与教学观念三方面出发,通过不断改革与探究,以期培育出更多既具备儿童文学理论基础,又拥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养儿童文学人才。儿童文学不仅是儿童认识世界最安全的窗口,更是儿童的精神食粮,不断滋养着儿童的心灵,呵护着儿童的健康成长,在儿童的成长初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儿童文学》课程已经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在高等师范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相继开设,其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后承担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教育效果,以及学生未来的专业化进展,甚至对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展进程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目前国内高校的《儿童文学》课程明显存在着一些弊端,阻碍着其进展壮大。以下,笔者就自己的《儿童文学》课程实践经验,谈几点相关的教学改革想法。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国中小学基础性教育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对儿童教育的认识误区一直存在。现在社会家长都舍得在儿童各种能力培育方面下狠功夫,各种兴趣班、培训班也如雨后春笋,令人应接不暇。但绝大多数家长的初衷并不是孩子文化素养的提高,而是急于让自己的小孩“赢在起跑线”。急攻近利的心态与错误的价值观念令他们选择的是立竿见影的各种舞蹈、音乐等兴趣班,巨大的压力往往也会让孩子对自己原本的兴趣失去兴趣。更重要的是,当压力变成一种负担时,文化知识也会变得可有可无。各种兴趣爱好的培育,都需要以一定的文化知识理论作为基础,假如抛弃作为地基的文化知识,所有的兴趣爱好都会流于表面,无法达到真正的质的飞跃。而孩子的文学素养的培育,与儿童文学息息相关。儿童文学作为孩子的精神储备粮仓,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山。只有整个社会认识到儿童文学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认识儿童文学的基础作用,才会进一步推动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2 提高老师的专业性自 1952 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钟敬文提倡下,在全国高校率先建立了儿童文学教研室,邀请穆木天、陈伯吹等顶极学者做教授,主办了儿童文学进修班,培育了新中国最初的儿童文学师资人才,这些人才逐渐进入到各大高校,推动着《儿童文学》课程的改革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