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佛教小说的范型----以《幽明录》为例(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2434)后汉佛教向魏晋佛教进展,是从胡僧的神仙方术式佛教进展到道家哲学式、玄学式佛教。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些故事中有不少是包含佛教思想或者佛教教义的。佛教徒为了宣传佛教,于是就向人们讲授佛教教义和佛经。他们在讲述这些的同时,为了避开其讲述内容过于枯燥晦涩,一般会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为了强调故事的真实性,在这些故事的开头,一般都会直接指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人公的姓名等必备要素。讲故事的人之所以在每一个故事中强调其中的人和事的实有,其原因是能够使得听众逐渐信任这些故事的真实性,从而进一步接受佛教教义,直到信任它,信仰它,并且向更多的人传播它。佛教徒向广阔社会民众宣讲佛教教义和佛经内容的时候,会遇到一些不易被大众理解的词汇,这些字词都是来自于佛经原文,例如:空菩提涅等等,他们就借用老庄的玄学术语来对其加以解释,这样一来,广阔民众就可以通过这些故事来理解佛教教义了。既然是佛教徒或者佛教学者向民众讲故事,那么故事中肯定会涉及到很多和佛教有关的内容。在《幽明录》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故事包含着明显的佛教思想和佛经观点。以下我将这本书中涉及到佛教的故事范型进行分类,并详述之。幽明录故事的几种范型佛教在很多方面影响了中国小说,对中国小说的进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佛教的某些观念自然而然的会影响小说的内容和情节。本文主要阐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范型,以《幽明录》为例,分为佛教五戒范型、梦幻人生范型、灵肉分离范型、因果报应范型,解体还形范型五种,以下略作解析。一.五戒范型1.五戒佛教五戒,指的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必须遵守五戒十善,这样子人们才可以做到仁义礼智信。佛教志怪中的所谓五戒范型,是指主人公 A 原来已经死了,但是却尸骨未寒,经过了几天之后其自行复活。复活时会讲述自己死后所看见的地狱场景,发现只有佛教弟子才可以不下地狱,不经历苦难,那些不信佛的人就必须辛苦劳作。因此就规劝家人笃信佛教,遵守五戒,精勤不倦,传播佛经,于是家人就信奉佛教,礼佛拜佛。后来报录的人说主人公 A 依旧还有几十年的阳寿未尽,于是派遣使者将他送还,主人公 A 的灵魂倒在尸体上面,就复活了。例如五戒:石长和死,四日稣,说初死时,东南行,见二人治道,恒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