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遐想一作家遇上数字,常会觉得干瘪枯燥,索然无味。然而对于科学家来讲,数字虽无色、无声、无味,但它常是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无远不届。天衣散合,造化沉浮,万物兴衰,亿载变幻,粒子之徼,宇宙之大,无一能避开抽象数字所含纳的严谨的逻辑。在玛雅历法中所预言的“世界末日说”像秋风过耳一样,于当今地球村闹哄哄喧嚷了一阵儿,又悄无声息地飘走的 2024 年岁尾,我又一次来到了被国土资源部命名的“中国龙城”——山东诸城市。在参观了有关恐龙的几个场馆之后,当地的恐龙讨论专家脱口说出的一组数字,在我的心灵中引起极大的震撼:假若将有着 46 亿年的地球,换算成一天的 24 小时,曾统治过地球长达 1.6 亿年之久的恐龙在地球上存活了约 50 分钟;设若从 160 万年前,地球上始有古人类算起,迄今人类也不过生存了区区30.2 秒;假如将初始农业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史的起点,至今也只有 5000余年,照此推算,人类文明史仅有微不足道的 0.1 秒钟。正是这组晓畅简洁的数字,触发我汗漫无边的联想,游云般飘忽的思绪,乃至对当今人类面临的诸多生存窘境,产生了解不开、排不尽的焦虑与追问。二诸城之所以被国土资源部绝无仅有地命名为“中国龙城”,是因为在这方土地上,包含着太多太多让全世界古生物学家叹为观止的有关恐龙的化石标本和元素。大地靠大地制造出种种神话、童话和梦幻。大地靠大地建立起座座宫阙、殿堂和庙宇。大地里深藏着层层叠叠的生的成因、死的神秘,更深埋着地球演变史的信据和生物进化史的显证。但大地从不会心甘情愿地让那些比比皆是、恒河沙数的成因与神秘、信据和显证从地缝里蹦跳出来。意外地发现常是一门科学进展的初始。即使世界首块恐龙化石的发现,也带有极大的偶然性。1822 年的某日,英国青年乡村医生曼特尔在巡诊路过苏塞克斯州的一采石场时,捡到一枚动物牙齿化石。回寓所后,他凭借广泛的学识、卓异的识力,确认此动物生长于白垩纪早期,并定名为“大鬣蜥”。这一意外发现,如春雷乍响,给恐龙讨论的天幕撕裂开第一道缝隙。中国学者将此动物译为“禽龙”。1842 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在讨论中生代那些庞大的、已灭绝的爬行动物化石时,又将此类动物称为“恐怖的蜥蜴”。龙在中国,普及时空,广被万象,是华夏民族的图腾。中国古生物学者将“恐怖的蜥蜴”又意译为“恐龙”。前人留下的符号,是一个个未完成的追求,一个个未终结的期待。发现、寻找、超越,再发现、再寻找、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