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道古村建筑雕刻及其文化蕴涵[摘要]龙道古村建筑雕刻有石雕、灰雕和木雕。其“三雕”艺术手法或娴熟或朴拙,风格或清俊飘逸或古朴苍劲,凸显了浓郁的艺术氛围。整个古村建筑为青砖瓦房,雕梁画栋,嵌以石刻楹联,在建筑雕刻艺术中蕴涵着深厚的族群文化。[关键词]龙道古村 民居建筑 雕刻艺术 文化蕴涵龙道古村地处广西贺州市钟山县回龙镇,距离县城 11 公里。古村始建于元代,现存清中晚期民居建筑一百多座。古民居建筑的特点是整个村子依山势修建,统一规划设计、同一式样、二进式。青砖瓦房,雕梁画栋,石门楹联,狭长的石头小巷,极富地域族群性和个性特色。一、古村历史与民居建筑布局龙道古村建于一三一六年。其先人从昭州莲塘村(今平乐县安阳镇陶村)迁来。龙道村陶辅舜翁从附近腊井迁入,现有人口近两千人。村子坐向寅山申向,兼加更坤。村子背靠龙脊岭,民居就建在坡地上。村前是开阔的田野,龙潭河从村前流过。整个村子可谓是枕山、环水、面屏了。龙道村民居大多建于坡地,前平地部分古民居与后坡地部分古民居以巷道分隔,前平地部分古民居则以一条封闭式巷道分东西两部分:东边部分为大四合院式,院正门东向,有大小古民居十多座。西边部分古民居以两条封闭式走廊向西深化,每条走廊内有两个大户,四个大户形成一个小建筑群体。后坡地部分古民居依岭就势建于缓坡,整个建筑群由多条不规整的之字巷道进入,大巷道分子巷道,每个大小巷道口均设闸门或门楼。把前后左右古民居连成一个整体。特别要指出的是整个古村建筑。严格遵循着依山傍水原则,依山势而修建,屋场采纳低处填充式,所以天井与厅堂的垂直距离约为 1.2 米。天井右边有石阶通往厅堂,厅堂门前为走廊,并有侧门与各户联通。由于因地制宜地设计,山坡最高处的建筑也没有栏腰挖断山脉地表,使龙脊山体完整地保持原貌,避开了因暴雨而出现山体滑坡的现象。古村人深谙“顺应天道,以自然为本”之道,在村落规划中,不仅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把大地本身看成是一个富有灵性的有机体,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从中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精神。龙道村建筑雕刻,大多形象造型优美,刀法纯熟洗练,线条流畅自然,讲究曲线美,富有动律感。(一)古村石雕1 石门槛与石门墩石刻内容一般是:祥云凤凰、葫芦绶带、蛟龙鲤鱼、梅花鹿、喜鹊等图案。形象造型比例合理、生动,富有生命气息。门墩采纳圆角窗体式样构图,以兰菊和喜鹊梅花鹿为内容,给人一种稳定、和谐、舒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