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大学里为何“藏”了一个初一班 阅读提示 今秋开学至今,在安徽师范大学的校园里,一直“藏”有一个初一班,班上 42个孩子的学籍分散在附近的几所中学,却被各自家长安排到这里读书。这些同为“师大子弟”的孩子为何要在大学校园里“秘密”学习?在这个家长口中所谓的“子弟班”背后,到底有什么隐情?又能带给我们哪些反思? “老师,再见……”,12 月 8 日芜湖市中心,安徽师范大学数计学院的一间教室里,传出和大学校园不太协调的童音,一群看上去十一二岁的孩子蜂拥而出。不等上前询问,刚刚上完生物课的老师随即离开。 这就是当地市民口中盛传的“特权班”了――42 个孩子都是安徽师大教职工的子弟。这个特别的班级,在当地知名度颇高,关于它的质疑、指责和辩解,已在这个城市里闹得沸沸扬扬。 “子弟班”是否“特权班”? 家长:“自发办班固然是下策,但去公办初中读书,那更是下下策” 事情还要从今年 4 月说起。当时,芜湖市出台意见,决定用两年时间基本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同城借读和高中阶段择校问题。为杜绝“小升初”的择校现象,市里决定釜底抽薪,从 20XX 年秋季起,停止当地“择校热”的“焦点”――荟萃、萃文儒林这 3 所改制中学的初一招生,实行中小学生一律在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 了解到,这 3 所中学原来面对全市招生。其中,作为安徽师大附中办的改制中学,萃文不仅接纳师大子弟,还给予一定的费用优惠。如今停止初一招生,意味着两年之后学校将自然消亡,师大子弟将不再享有就读附中的便利。 一场“地震”由此在师大家长中引发。 家长们认为贸然停办重点初中是“杀富不济贫”,“操之过急,搞一刀切”,“对下一代不负责任”…… “周边学校差距太大。”家长们已习惯了把萃文作为“样板”,其他中学不值一提。虽然他们也承认教育局已相当照顾大部分孩子被分到了 27 中一所在当地很不错的中学;而孩子被分到 28 中的家长意见更大。 为了孩子的未来,50 多位家长以不定期聚会的形式共谋出路,并决定向学校反映,“我们是孩子的家长,师大是我们的家长。” 两年前从外地调入师大的孙教授坦承当初来芜湖就是因为看中了师大从幼儿园到高中完整的教育体系,但如今这一优势却要眼睁睁地丧失。聚会时,不知是哪个家长说了一句“不行我们自己办班”,引来众人认同。在学校的默许下,“子弟班”很快办起来了。 “子弟班”开学的最后一刻,12 位家长突然退出,“因为害怕名不正言不顺,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