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的讨论(上) 我的作文教学级讨论故事系列之五十一对“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的讨论 1993 年正式颁布了一套新的小学语文教 get=_blank>语文教学大纲。这套大纲,较之 1987 年的大纲,有了一个新的提法: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大纲提到:“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老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当时,许多人这样理解大纲的意思: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要从指导学生观察认识生活、积累作文素材入手。这无疑是正确的。这是解决学生作文难、没的可写的一个关键问题,同时,大纲这样强调,也将观察认识生活更明确地作为了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来提出了。 但是,学生有了材料,就一定能够把作文写好吗? 从自身的作文教学实践来看,我从四年级开始的教学实践,非常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观察生活,而且,我把观察生活进行了序列化的训练安排。当然,从对中年级的作文训练来看,效果是不错的。不过到了高年级,我在仍然注意训练学生观察意识和能力的情况下,学生仍然由是后“有素材,但是些不具体、写不生动”,这是为什么? 我开始思考“从内容入手”的认识问题。 上面的故事中讲过:我思考高年级作文教学的阶段特点时,恰巧学习了肖君和的《论思维》,其中读到了“形象思维逻辑学”的一些理论观点。那么,写作中,学生的“构思”环节是“形式”还是内容呢?我开始思考写作的内容与“成果”的阶段问题。当时,我觉得,学生写作文,和作家创作有其非常一致的过程——都要经里“素材的采集——素材的加工——撰写成文”的过程;而且,作家的作品缘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每个学生的写作,也绝不是生活的翻版、照相,每个学生的习作中都融进了自己的主管情感、也都加进了自己的“加工和想象”。那么,学生作文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呢?仅仅是观察、感受、积累生活素材吗? 对比肖君和的思维理论,我否定了这个观点结合自己教学和讨论的实际,我这样认识:学生作文的内容,不仅仅包括“观察、积累”的素材,还包括经过他们思考加工而形成的“加进了自己主观情感想象”的“心象”——稳定的、清楚的、可以写下来成为“完整理象”的内容。 这时,我想到了我在教毕业班时候,一天下午,我给班上作文小组的同学辅导作文的一件事情。那天,同学们来到了学校。由于一部分同学因故迟到了,我让大家等。等的时候,孩子们自己玩喜爱的游戏。等同学们都来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