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我们处在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和无处不在的特质,让人们获得信息易如反掌,海量信息包围着人们。人们缺少的不再是信息,而是对信息的解读。可以说,新闻信息已经由“传播”时代进入了“解读”时代。所谓解读,是指媒体对发布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解释。解读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发现信息之间的联系,透过表象揭示本质,分析信息对于社会、个人的影响,明确信息的意义。新闻评论正是解读信息的重要形式。电视新闻评论是运用电视传播手段,以声画一体的电视语言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问题发表意见、作出分析判断或述评的一种节目形式。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媒体与新闻评论体裁相结合的产物。运用电视传播手段,阐述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立场、观点,借此反映、影响、引导舆论,是电视传播的影响力所在。一、电视评论节目的形态电视评论节目存在两种主要形态:一种是言论式,可以称之为谈话类电视评论;一种是述评式,通过节目制作者对新闻事件的记述,以叙事策略的选择与优化蕴含对事件的评价,叙事立言,可称之为电视述评。(一)、谈话类电视评论谈话类电视评论以口播、解说词、谈话等有声语言为主,更多借助于听觉系统实现传播目的。这种评论方式更接近于传统评论的形态。这类节目的共性是:观众基本可以靠“听”来完整了解节目的内容,节目的构成主要由说话者的观点性言论来组合,很少有具体事实的展开。1、论坛型主持人针对当前某一重大的或公众普遍关注的事件、问题,邀请有关方面人士或公众发表意见或进行讨论,在节目中,观点的提出、碰撞和交流主要由参与节目的嘉宾或公众完成。如央视新闻频道的《央视论坛》(已停播)、《国际观察》、凤凰卫视的《时事辩论会》。论坛型电视新闻评论浓缩事实报道,将新闻作为背景、由头,从“评事”走向“论理”,通过嘉宾的声音表达媒体的观点。这类节目以演播室谈话为主要形式,节目时间长,容量大。论坛型的节目强调节目自身的辩论色彩。辩论自身就是一种“好看”的因素,而辩论的过程也是对事物认知过程的客观体现。主持人和嘉宾们在谈话中告诉观众的不仅是结论,也应当包含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是对观众智力的尊重。论坛型节目追求透过现象说本质,在深度分析上作文章。不追求新闻时效,选用的新闻事件都是其他媒体早已报道过而且观众已经熟知的,但他们观察的角度、开掘的深度、分析的力度往往是其他媒体无法达到的。《时事辩论会》2、评论员型有本台电视评论员或特约评论员,就当前受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或重大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直接面向观众表示意见、看法、立场和态度,相当于平面媒体的“时评”或评论员文章,具有纯粹的评论性。这种评论节目的参与者是主持人和评论员。主持人是演播室访谈的话题发起人,提出中心话题并保持追问,他同时预设各种不同的观点对特约评论员的表述提出质疑,从而给谈话过程赋予辩论色彩,使得这一过程充满张力。评论员是对新闻时事进行点评分析的主要人物,具有超乎主流观众的知识储备并能生动准确地进行表述。评论员与主持人互为默契,共同把握访谈氛围和话题走向。3、主持人评论型主持人评论是指在特定的栏目中,主持人针对新闻事件和公众关心的问题,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言论或点评的一种节目形式。按评论具体表现方式,主持人评论又可以分为新闻短评类和读报类。新闻短评是在新闻报道前后配发的编前话、编后话。电视短评紧紧扣住新闻事实,抓住其中显著的一点,简洁点出事实的本质及其蕴含的现实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对整个新闻主体的提炼和深化。读报类是指主持人宣读报纸上的一些新闻信息,然后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点评。将读报类节目归为新闻评论节目时因为它对信息的独特梳理方式。在这样一个资讯爆炸时代,人们的生活每天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所包围,而真正重要和有用的信息往往被淹没其中。读报类节目正是扮演了信息筛选机的角色,筛选的过程便是观点形成的过程。《有报天天读》(二)、电视述评节目电视述评是一种夹叙夹议的报道方式,是新闻述评在电视中的具体运用。它将叙事和评论结合在一起,既有对事件的客观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