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

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_第1页
1/4
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_第2页
2/4
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_第3页
3/4
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从古到今,各种灾害频频发生,不仅造成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还给人们留下潜在的心理创伤。应急救援人员由于常常直面事故灾害,因此更易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如:焦虑、忧虑、发呆、生气、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起伏、胃口差、消化不良、睡眠不好等,严重者甚至开始不信任他人,影响工作表现及社会关系。强化救援人员的心理损害预防,进行心理干预调适,可以帮助救援人员在短期心理失衡时进行调适,以良好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继续投入到救援工作中。灾后综合征灾难,尤其是突发状况发生后,会造成灾后特定的心理后果,医学上统一称之为“灾后综合征”,也叫急性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灾害发生后会立即出现的心理反应,通常持续几个小时到几天,然后会快速恢复。假如在一个月内还未恢复,就会转变为创伤性的应激障碍,这种障碍不是短期能治愈的,假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伴随一生。在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四川开县天然气泄漏、汶川大地震、大连油库着火事故等之后,有些人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灾难所造成的心理阴影,其中就有一部分参加救援的应急救援人员。救援人员包括公安、武警、消防、军队、医疗卫生、矿山、危化品、公共场所系统、新闻媒体传播工作者、志愿者,以及精神性专业人员、心理学专业人员、救灾工作各级指挥员等所有参加灾难后紧急救援的人员,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会最大程度地面对各种事故灾难场面。因此,即使他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会感受到各种痛苦。当这种痛苦重复出现时,对实施救助的专业人员的身心打击是巨大的,并会随之产生心理应激反应。心理应激反应具备突发性、易感性、多元性、时间性、结局性等特征,救援人员的心理反应常经历悲伤、愤恨、恐惧、挫折感、躲避心理等若干阶段。对救援人员的心理救援承担现代救援工作的专业人员,既要掌握物质性的救灾技术,也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救助技术,这是现代社会物质救灾与心理救灾的双重任务所决定的。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救援人员不单需要使用自己掌握的心理救助技术进行自我调节,更需要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使心理危机创伤尽快得到抚慰,消除紧张气氛,防止救援人员产生“灾后综合征”,影响救援效率。对灾害救援人员实施心理救助,与一般的精神心理治疗有两个显著的差别:第一个是时效性强,心理救助是在灾害发生的特别环境下进行的,救助对象处境危险,一直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救助目的是尽快降低被救人员的心理应激水...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干预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