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时,由于没有经验,主要是模仿苏联。当苏联国内出现问题后,毛泽东明确提出了要"以苏为鉴",开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虽然在他的晚年,由于对国际国内形势判断失误,又没有深入实地考察、研究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能凭借以往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具体经验,因而逐渐背离他历来提倡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危害。但是他的错误,毕竟是伟大的革命家所犯的错误。我们要正确地评价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同时还要使学生认识到:无论何人、无论何时,都要不迷信权威,不相信教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二、重点与难点1.认识探索中的严重挫折2.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取得的积极成果3.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犯严重错误的原因三、计划课时:2课时第一节良好的开局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一)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1.建国初期我国照搬苏联模式的原因(1)为了生存与安全不得不与苏联结盟(2)建国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非常落后中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又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3)党刚刚取得政权没有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上只得学习甚至照搬苏联的做法。“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2.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进一步暴露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决心走自己的路,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首先有一个如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向现代科学进军”。周恩来在会上指出,“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支伟大的力量。正确地估计和使用这些知识分子,有计划地帮助他们在政治上和业务上不断进步,是党和国家的极其重要的任务”。会后,国务院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集中数百名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于同年10月制定了《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这个规划的实施,填补了科学技术领域的诸多空白,奠定了中国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重要基础。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为准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从1956年2月到4月,毛泽东等先后听取了国务院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计划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这是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