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MPA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性质:核心课程学分:3授课学时:18*3=54学时授课教师:唐贤兴教学目的与要求:公共政策分析是MPA研究生的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研讨,使每一个参与者掌握基本的公共政策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现实中的公共政策(尤其是中国的公共政策)的认识、分析能力。教学方式:本课程主要采取教师讲授和课堂讨论的形式。所以,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主要讲授公共政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主要采取案例教学的方法(每一专题提供两个左右的案例供分析讨论)。本课程除每堂课都有一定时间讨论外,还组织四周的专题分组讨论。本课程的教学鼓励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自由辩论。考试方式:本课程的考试方式分为:开卷堂考(占总分数的50%);分组讨论报告(占15%);读书笔记或案例分析(作为平时成绩,占25%);出勤率(占10%)。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研讨以提供的教材为基础(仅仅是基础),主要就公共政策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专题性的探讨。专题一:公共政策的含义(1周)1、公共政策的概念:百家争鸣2、公共政策的主体和构成要素3、公共政策的分类和体系专题二:公共政策分析方法(2周)1、公共政策分析的含义:问题和价值2、政策问题的信息和合理论证的方法3、政策论证的要素专题三:公共政策的功能(2周)1、关于公共政策功能的理论问题2、分配利益3、提取资源4、提供服务5、政府管制专题四:公共政策的价值:公共利益的迷雾(2周)1、作为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公共利益2、作为公共政策本质属性的公共性3、中国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变迁专题五:制定公共政策:政策需求与供给、公共政策质量(4周)1、公共政策质量:政策供给与需求满足2、公共政策制定:民主与公共政策质量3、公共政策制定:法治与公共政策质量4、关于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式5、中国公共政策的决策体制专题六:执行公共政策:效率及其价值含义(3周)1、关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2、公共政策执行的效率:以什么为价值?3、土政策与公共政策的执行专题七:维持公共政策:评价、监控与调整(4周)1、公共政策周期2、公共政策评价3、公共政策监控4、公共政策失败5、公共政策调整与终结教材:本课程目前采用的教材是:张国庆主编的《公共政策分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主要参考文献:史蒂文·凯尔曼:《制定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詹姆斯·安德森:《公共决策》,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保罗·萨巴蒂尔编:《政策过程理论》,三联书店,2004年版;戴维·韦默等:《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威廉·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