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和历史意识 我们走在时代的最前方……当我们必须打破那遏止我们成为不能者的神奇大门的时候,回顾过去有什么用呢?时间和空间都已经在昨天死去了。今日我们生活在绝对之中,我们已经制造了一个永恒的普遍的速度。 我们走在时代的最前方……当我们必须打破那遏止我们成为不能者的神奇大门的时候,回顾过去有什么用呢?时间和空间都已经在昨天死去了。今日我们生活在绝对之中,我们已经制造了一个永恒的普遍的速度——《未来主义宣言》 一 愈是历史悠久的国家愈要变革,因为陈旧的东西太多,愈是历史悠久的国家愈是难以变革,因为习惯的力量太强。这样,不变革国家会因为缺乏新奇的活力而变的衰弱,而太剧烈的变革又易同强大的习惯力量发生强烈对抗而使变革的前景变的扑朔迷离甚至夭折。这是一门极难把握的艺术,它需要大的艺术家。 不论怎么说,顺应历史潮流的变革是一种必定。关于这一点,培根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若不能因时变事,而顽固恪守旧俗,这本身就是致乱之源。” 最出色的变革者,不会是对传统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者,而是对传统有深刻了解者。 尼采对天大喊:“上帝死了!” 中国建筑界就需要一个柯布西埃式的狂飙人物,来向我们大喝一声:“在建筑中,古代的结构基础已经死亡。新的前景只有在彻底修正现行的手段和确乎合乎逻辑的建立起来的新的结构基础之后才能恢复伟大的传统路线。” 二 我觉得在这里没有什么必要讨论什么体现建筑的历史文脉,神似与形似,什么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这些问题日本早在丹下健三时代就争论过了,而我们却还在这里喋喋不休,搞什么联名上书。小日本到底有经济头脑,不愿在这方面多废唇舌,瞧瞧丹下健三说的“我在口头上常说尊重各国传统设计,实际上只是把日本建筑直接建到某个国家,即使提到各国传统,主要也是由气候和风土引起的。” 我们不必担心国人没有历史意识,正好相反,中国人的历史意识一向强烈的很,强烈的莫名其妙,一个劲的嚷着要走出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之路,那么所谓的中国特色就是动辄《营造法式》或者《古典柱式》,这叫特色吗?这叫落后。 君不见一部欧洲建筑史,波澜壮阔,罗马的柱廊在蛮族的劫火中倒下去后,从废墟里在生出来的却是哥特教堂的尖塔。文艺复兴的大师们,刚刚把柱式运用的圆熟,巴洛克就一阵风把柱式的法律规范统统打破。古典主义者还没来得及造起几个真正严谨典雅的建筑物,洛可可的室内装饰就映衬着贵夫人们的身影了。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风暴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