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剖析及对策讨论 摘要 本文以我国近十年城市污水处理情况为基础,并参照国外情况,对排污系统建设、废水治理设施以及污水处理效果等方面的多项技术指标逐一进行了剖析,定量化地分析评价了我国废水处理技术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求为提高我国的污水处理总体水平提供技术参考。关键词技术状况 定量分析 对策 剖析 废水处理是防治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废水处理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水环境质量。本文以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情况为基础,试从排污系统建设、废水治理设施以及废水处理效果等诸方面,对其作一技术剖析评价,以便对国内外废水处理技术状况有一量化概念,为提高我国的废水处理技术水平,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进展提供技术参考。 1. 排污系统建设 排污管道总长度 排污系统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废水集中处理的前提。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排污系统建设已初具规模。全国现有的大小城市均建有一定规模的排污系统,排污管道总长度已从 1989 年的万公里上升为 1998 年的万公里,增长了倍,是 1980 年的倍,是建国初期的倍。 排污管网密度 以城市市区面积计,1998 年我国城市排污管网密度为/km2。按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方法计,我国东部城市排污管网密度为/km2,中部城市为/km2,西部城市仅为/km2;其中,城市排污管网密度最高的是上海,为/km2,北京次之为/km2,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倍和倍。 人均排污管道长度 按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以城市非农人口计,我国城市人均排污管道长度为米,是 1980 年的倍,是建国初期的倍。人均排污管道长度历年变化情况见图 3。 比较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排污管网的建设尚处在很低的水平上,无论是排污管道总长度、排污管网密度,还是人均排污管道长度,均存在着较大差距。 以联邦德国为例,尽管其国土面积只是我国的 1/27,但 1995 年其排污管道总长度已达万公里,是我国的倍;以辖区内全部面积计算,排污管网密度已从 1979 年的/km2 上升到 1995 年的/km2;人均排污管道长度达到米,其中,1992 年至 1995 年间,每新接纳一个居民的废水,平均需新建排污管米;居民接管率从 1979 年的%上升到1995 年的%,即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居民的生活废水已纳入排污管网,其中 10 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居民接管率超过 98%,小于2000 人的村庄居民接管率也已达 70%。 2. 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