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被低估的原因、危害与对策 摘 要:由于各类商品权重不合理,导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被严重低估。还 CPI 以真实的根本途径在于调整各类商品权重,重点是大幅度提高居住权重,较大幅度降低食品、衣着和烟酒及用品的权重。 关键词:CPI;低估;调整商品权重 2025 年 6 月,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尽管这一数字已达 33 个月以来的新高,但国家统计局依旧倾向于将 CPI 冲高归咎于“以猪肉为主的食品价格上涨所带动”。同时,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的 CPI 上涨率,尚处于“适度通货膨胀”范围内。但食品、肉类、水电、燃气、大米、食用油、蜂窝煤都在涨价。幅度远远超出%的比例,特别是住房、教育和医疗,更是涨价甚多。因此,CPI 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不断遭到各方面的质疑。 一、我国 CPI 至少被低估 3 倍以上 CPI 是否与客观事实相符,单看一两年的统计数据,其误差一般难于识别。但假如把时间拉长,累计几十年便会形成一眼即可识别的巨大偏差。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讨论员万晓西对 1978 年到 2025 年的CPI 整体涨幅进行估算后得出平均每年的CPI 增幅,再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 27 年间,CPI 至少被低估 3 倍,平均每年 CPI 被低估个百分点左右。根据《北京志物价志》、《上海价格志》、《广州志物价志》所载明的 1978 年价格,当时大米、面粉大约元/斤,蔬菜约元/斤,猪肉约元/斤,鱼约元/斤。与此相比较,2025 年上述食品的价格约上涨 10—20 倍,其他商品的价格,除家用电器类价格上升幅度较小外,也大都在 1978 年的 10 倍以上,其中医疗、教育、住宅更是涨幅惊人,达到数十倍乃至上百倍的涨幅。通过直接对比商品价格可推断,以 1978 年 CPI 的权重计算,27 年间我国城市 CPI 上升 15 倍左右。把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与这一估算相比,CPI每年被低估个百分点左右,27 年 CPI 总体被低估 3 倍左右。 二、CPI 被低估的原因 目前,国内的 CPI 指数统一执行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八大类”体系,即指数的构成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每大类分多个中类、再分小类、基本类,每个基本类又包括若干个最具代表性的商品和服务,称“代表规格品”。国家统计局选择了近 12 万户城乡居民家庭作为价格抽样调查样本,选定 25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