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效果区域差异分析及对策 摘 要: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和金融非均衡进展,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效果的区域差异。这些差异最终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发挥。本文对东、中、西部差异所导致的货币政策工具效果差异,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货币政策效果;区域差异;政策建议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和金融非均衡进展,同样的货币政策操作在不同的地区发挥不同的、甚至大相径庭的效应。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一直实行全国“一盘棋”的做法,实施无差别管理。“一刀切”式的货币政策操作较少考虑到区域间经济进展的水平差异。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我国货币政策三大工具,这些工具的实施效果受到东、中、西部差异的重要影响。 一、东、中、西部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结构对公开市场业务的效应 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最为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可以影响基础货币。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投放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融入资金的能力受国债总量 和资产结构的制约,若商业银行的国债规模较大且其在商业银行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也较大,则其参加公开市场业务的能力就较强,否则就较弱。我国东、中、西部商业银行不管是国债资产规模还是国债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都存在较大差异。由于缺乏各省国有商业银行国债资产数据,我们以各省国有商业银行全部资金运用减去全部贷款和企业债之差估算其拥有的国债资产,通过对 2001-2025 年度,东、中、西部国有商业银行国债资产在其资金运用中占比的计算可以发现:不仅东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债资产在全国国有商业银行国债资产的总量中的占比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而且东部国有商业银行国债总量占其总资产的比例,也远远高于中、西部银行。东部商业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融入资金的能力强于西部,所以,当央行货币政策意图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传导时,中西部地区商业银行获得的基础货币量少于东部。 二、再贷款利率、再贴现率工具的区域差异效应 央行主要通过调整再贷款率、再贴现率的工具,影响商业银行对贴现贷款的规模,从而实现货币政策意图。商业银行对再贷款率、再贴现率工具的反应与需要贷款的实体经济的利润率、资金流动性需求、持有超额储备的机会成本等因素有关。具体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实体经济利润率不仅影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环境风险,而且还影响资金的价格,无疑是影响商业银行对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