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中世都市史讨论的进程 本着对战前以皇国史观及政治史为中心的官方派学术讨论进行批判的态度,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战后日本中世史讨论,从民众史讨论以及社会构造史讨论这一领域开展起来。然而,当初,其讨论对象仅仅被限制在农村史的讨论上。之所以如此,主要因为下述两个理由:(1)当时的日本,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国家;(2)导致以平安京为象征,以天皇为中心的古代国家走向崩溃,集聚在镰仓幕府周围的武士们多半出生于农村社会。在战后复兴的过程中,在日本的工业化迅速进展、城市人口的集中不断加速的 20 世纪 50 年代,日本的中世都市讨论才真正开展起来。通过丰田武、原田伴彦等学者所进行的全方位的讨论得到证实,以 14—15世纪为中心,在日本全国已经有众多的城市存在了(丰田,1983;原田,1984)。 自由都市论的兴衰 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中世都市讨论开始被认为和自由都市论是相同的学说。自由都市论中一共有三个观点:(1)承认日本中世时期存在自由都市的肯定论;(2)虽然承认日本中世时期存在自由都市,却认为其中有着相当局限的限定论;(3)认为日本中世时期不曾存在自由都市的否定论(作为讨论史进行整理所得出的结论,参见佐佐木,1994;胁田,1981)。战后,由于日本的民主化运动一直处在一个摸索过程中,因而,在本国以往的历史上,是否曾经存在过可以成为今后的样板的民主性的场?——从事都市史讨论的学者们抱着这样一种迫切的问题意识开始了对自由都市的寻找。因此,他们努力探究在中世的自由都市里是否能发现西欧市民自治的源泉,同样的状况在日本的中世是否存在过——这样,便陷入了一种“寻找相似物”的局面。然而,如此把评价标准进行固定化、封闭化,必定导致自由都市史的讨论走向停滞。笔者在思考自由都市论的第一个问题点时,就把其对象限定于京都、界、博多等中世后期(南北朝时代、室町时代、战国时代。14 世纪中叶——16 世纪末)的大城市。其原因在于有关这些城市的文献史料多半都被保存下来了,可结果却终究未能因此描绘出中世都市的整风光貌。因为舍弃了镰仓等市场町、城下町等其他类型的都市,只把自由都市作为中世都市的代表,所以无法对自由都市进行相对化评价,也就无法鲜亮地勾勒出其特色了。自由都市论的第二个问题点,在于都市自治的标准的固定性与统一性这一点上。持肯定论立场的人,主要是对西欧的中世自由都市进行观念性的理解,因而武断地下结论,认为因权力而进行的统治与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