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手术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地位变化

手术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地位变化_第1页
1/45
手术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地位变化_第2页
2/45
手术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地位变化_第3页
3/45
手术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地位变化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药物;内窥镜;介入疗法;肝移植 门静脉高压症(PHT)是以门静脉系统血液动力学异常变化为特点的一种症侯群,对此症的外科治疗有近 1 个世纪的历史[1],最初主要是针对腹水,以后逐渐转向针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主的治疗[2]。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EVB)是 PHT 最危险的并发症[3]。EVB 来势迅猛,病死率高,其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但近年来,随着对 PHT 病理生理及血液动力学变化认识的深化,新技术、新疗法在临床的开展,PHT 的治疗也向着多元化进展,以科学的态度去选择施治手段[4,5],改变了唯手术而不可用的局面。 1 外科治疗 PHT 的历史近代外科治疗 PHT 始于 20世纪 50 年代,并很快形成了初期治疗标准框架。西方国家对于 PHT 的治疗优先采纳各种有效的非手术治疗[6];对于止血困难的病例,则手术治疗,以远端脾肾分流术(DSRS)为主,肝功能极差的患者用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进行过渡[7],等待肝移植。而日本一直崇尚断流术。我国 PHT 外科治疗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而医学界很多外科专家先后报告了脾肾分流术、门腔分流术,胃底曲张静脉结扎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以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 EVB[8]。回顾历史,PHT 的外科治疗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 世纪 20 年代至 60 年代为不同手术的创始、定型及积累临床资料的阶段;70 年代至 80 年代,主要为分流及断流两大类手术孰优孰劣之争,在我国则推举断流术;自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可以说是进入了较理性的时代[9,10]。外科医师已认识到无论是断流或分流均仅能治标,而且都有难以克服的缺点,术后的远期疗效均不理想,因此对 PHT 的外科治疗感到不足。更主要的是以内镜注射及套扎为主的非手术疗法及介入治疗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 PHT的治疗已逐渐形成新的模式,即在急症出血时应尽量实行非手术疗法止血,此后仍争取用各种非手术疗法防止再出血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符合条件时行肝移植,仅在非手术疗法无效时才实行手术治疗[11]。上述演变过程既是医学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反映,也是大量临床实践和经验的总结,这标志着 PHT 的外科治疗巳进入理性化阶段[12]。 2 外科治疗 PHT 的传统术式:分流术和断流术 分流术 全门体静脉分流术 典型的全门体静脉分流术是门腔静脉端侧吻合术,大口径的门腔静脉侧...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手术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地位变化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