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法律诊所教育与中国法学教育契合之路 目次 一、开言 二、中国传统法学教育所面对的困境与挑战:以本科法学教育为主 三、法律诊所教育与传统法学教育:相辅相成 四、法律诊所教育与法律援助:殊途同归 五、法律诊所教育的本土化:价值取向与制度建设 六、结语 一、开言 2025 年秋季,作为耶鲁全球讨论员项目的首期成员,我与来自世界各大洲不同国家的十几位朋友一起在耶鲁大学渡过了几个月的难忘时间。[1]访问期间,我与耶鲁的法律同行们也进行了一些沟通。一次,耶鲁中国法中心的两位副主任请我共进午餐,约定在法学院门口会合。见面寒暄之后,他们指给我看法学院大门口上方的两幅有趣的石雕画:一幅是以教为中心的课堂上,主讲的教授慷慨激昂,而在座的同学们则昏昏欲睡。另一幅是面对学生们连珠炮式的发言和追问,疲于应付的教授头痛抚首。他们说,这两幅石雕画,可以说是美国法学教育方法革命历程的一个缩影和写照。当时,我不禁想,这又何尝不是今日和明日中国法学教育中的图景之一,或许它也预示着法学教育方式改革中的一种世界性趋势。 中国的法学教育确实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法学教学方式在中国高校的改革,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被动式到主动式;也意味着老师的教学同样不能再固守陈规,而应当从单向灌输式和封闭式到多向互动式转化。这意味着学生不再是沉默的羊羔,而是积极的思想者。他们会提问、质疑老师,老师必须以开放的心智和态度面对学生。这对老师来讲,也是一种挑战。我们同意并且能够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吗?我们有信心和能力开启和培育我们学生制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吗?我们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递和输送法律知识,不是教他们学会,而是要培育他们会学,会做人,在中国全面飞速进展的时代,做社会持续、健康、协调进展的推动者。 法律诊所教育在中国法学教育中的悄然出现,为本已不甚平静的中国法学教育界带来了新的涟漪,也已逐渐引起多方面的关注。但作为舶来品的法律诊所教育在中国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必须在逐渐建设的过程中找寻其与中国法学教育的契合之路,而其中之关键又在于对她的价值推断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制度建设。 二、中国传统法学教育所面对的困境与挑战:以本科法学教育为主 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我国本科法学教育一直被视为法学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其基本定位是法学通识教育,亦即以培育学生的基本法律素养为目标。大学本科法学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一样,从总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