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华北沦陷区工业生产指数初步讨论 1946 年冬天,作者有机会到当时的北平去了一趟。去的目的,是搜集和整理有关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沦陷区工业方面的资料。 抗战第二年(1938 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成立了一个“华北开发公司”。这个机关,是日本侵略者“开发”华北的一个所谓“指导、监督和设计”的机构。由于“业务”上的需要,他们在公司之下成立了一个“企划室”。整个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华北的经济活动和设施,多半出自他们的手笔。所以有关战时华北沦陷区工矿生产的统计材料,也特别完备。 战争结束以后,这一部分丰富的资料,并没有引起应当得到的重视。很多宝贵的机密资料就在这个时候让日本人毁坏灭迹,而剩下来的多架档案资料,也只有一位辛勤的学术工作者郑伯彬先生和他的两三位助手加以整理保存。 作者去北平的时候,这一堆零乱的资料,还没有完全整理就绪。因此资料的工作,就差不多花了半年的工夫。1947 年 6 月以后,才开始对所得的资料有了点头绪,并就战时华北沦陷区工业资本、就业和生产的变动,写了两个报告①:一个偏重量的考察;一个偏重质的辨析。这两个报告,因为讨论的对象是资本、就业和生产三项,而战时华北沦陷区工业同时具备这三项完整的统计的,只有 1939 年和1942 年,因此那两篇报告,也不能不以这两年为讨论的中心。 在本文中,我想单独把生产一项提出来,试编一个全部战时华北沦陷区工业的生产指数。因为整个工业生产,虽然只限于 1939 年和 1942 年,可是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统计,就已搜集到的资料中,有许多可以找到 1936 年至 1944 年的统计。由于这是庞杂的生产统计,有的全不可靠,不能引用;有的一年有几个数字,必须在互相参照,决定取舍,所以在统计上,必须先下一番审定和选择的工夫。选择的结果,一共得到 14 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统计②。这 14 种产品,大体上可以代表战时华北沦陷区工业的几个主要部门。根据这些统计,我编制了一个简单算术平均的总指数。假如这个指数能够代表战时华北沦陷区工业的生产趋势,那么不但我的两个报告可以得到一个有力的补充,而且从这个指数本身,对战时华北乃至整个战时中国工业生产趋势的了解,也可以得到许多新的认识。现在先把这 14 种产品的历年产量和统计的资料来源表释于下(表1)。———————— ① 参阅《中央银行月报》,新 2 卷第 12 期;中央讨论院社会科学讨论所:《社会科学杂志》,第 9卷第 2 期。 ② 我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