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分类及临床用药讨论 1 抗生素及分类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霉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在临床用药中,抗生素的使用率居各药物之首。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国内每年有 20 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其中的 40%死于抗生素滥用。合理用药和减少药源性疾病,将是二十一世纪提高药学服务质量的巨大的系统工程,通过合理用药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医药资源利用率,减少药源性危害。笔者结合日常工作对抗生素合理应用及联合用药作一阐述。 β-内酰胺类 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近年来进展起来的新型 β-内酰胺类。它们的分子结构中都具有 β-内酰胺环,与抗菌作用有关。 氨基苷类与多黏菌素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新霉素、多黏菌素 B、多黏菌素 E等。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其他抗生素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白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四环素、土霉素、氯霉素等。 抗真菌类与抗病毒药 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咪唑类抗真菌药、阿昔洛韦等。 2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抗生素治疗性应用原则 抗生素是临床应用最广、品种最多的一类药物,如能合理应用,则可降低耐药菌的生长,有效控制耐药菌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延长抗生素的使用寿命减少浪费。抗菌药物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两方面:有无指征应用,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首先应明确诊断找出致病菌,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应用指征。而非感染性疾病或病毒感染均无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发热原因不明者,在明确诊断前不应随意使用抗菌药。否则,可因药物的干扰而导致疾病症状不典型,或防碍病原菌的检出,以至延误正确诊断与治疗。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用。但假如受条件限制或病情危险,也可根据感染部位和经验选用,然而可靠性较差。一般情况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多见,尿道和胆道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多见,皮肤伤口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 根据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人体药动学特点不同,各有不同的适应症。 患者的生理、病理及免疫状态均可影响的到药物的作用。因此,对不同的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的品种、剂量、疗程等方面均应有所不同。 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 制定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