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小儿秋季腹泻的影响 【关键词】 腹泻 小儿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在秋冬季节高发,发病者多见于 3岁以下,特别是 1 岁以内的婴幼儿。由于小儿胃肠功能软弱,胃液及消化液相对较少,胃肠道的功能差,很容易感染此病毒,发病后症状较重。小儿秋季腹泻以全球性、季节性、流行性和局限性为特征。起病急,呕吐、腹泻重,小儿常出现脱水症状,对婴幼儿的健康危害甚大,目前治疗上尚无特效药物[1]。为探究小儿秋季腹泻的治疗,我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治疗组和对比组,其中治疗组 80 人,年龄 8~25 个月,平均 11 个月;对比组 60 人,年龄~24 个月,平均个月。两组年龄、性别经统计学处理,提示两组间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本组均为 3岁以下婴幼儿,于发病 2 天内入院,每日大便 5 次以上,为水样或蛋花汤样便;1/3患儿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均无严重合并症。大便镜检偶见红、白细胞,大便培育无致病菌生长。 诊断标准。所选病例均有以下临床特点:①秋冬季发病。②起病急,常伴发热和呼吸道症状,无明显中毒症状。③呕吐,大便次数每日 5 次以上,量多,水样或蛋花汤样便,无腥臭味。④大便镜检,无异常发现或见脂肪球。 方法。两组在给于继续饮食、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基础上,对比组仍给于常规护理和治疗;治疗组给于全面综合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发热、呕吐、腹泻及大便性状情况,并观察治疗过程中药物的副作用。 疗效判定。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逝,大便性状,镜检正常;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大便仍稀水样,镜检正常;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无好转,大便仍稀水样,镜检正常或有脂肪球。 2 结果 两组在退热天数、腹泻停止时间和治愈率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着差异。 表 1 两组主要观察指标和疗效比较 3 护理 针对腹泻,除了注意休息和给于必要的抗生素及抗病毒药物之外,还要特别注意饮食方面的调整。调整得当可使症状迅速减轻,也可使体力迅速恢复,健康状况好转。在治疗期间应严格患儿的饮食管理,有呕吐者宜禁食,母乳喂养者可哺母乳,混合喂养者,可口服米汤,但均应少量多餐,同时避开受凉,注意观察大便的量及性状,做好臀部护理,大便后清洗臀部并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 卫生消毒。小儿用的奶瓶和餐具要彻底消毒,有的家长在消毒时仅是用开水烫一烫,这样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