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种茶历史及其茶文化讨论 西双版纳有拉祜族 6.15 万人,主要分布在勐海县的勐阿、勐满、勐宋、勐往及景洪市的嘎栋、嘎洒等乡镇。西双版纳的拉祜族最早是在明代中后期从澜沧、思茅等地迁入的,至今约有 400-500 年的历史[4]。明代中期直至清代中期是西双版纳各民族大规模种茶的一个高峰期,保存至今的西双版纳十二座古茶山都是在这段时期种植成形。拉祜族迁入西双版纳后,受当地傣族土司的统治。同时,由于受到当时西双版纳的社会环境及其他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拉祜族在接手管理布朗族抛荒茶园的同时,开始有计划、有规模地种植茶叶,以茶为生。 一、见证拉祜族种茶历史的两大古茶山 勐宋是勐海县东北部的一个乡,距勐海县城 23 公里,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全乡海拔在 772 米—2429 米之间,年平均气温 16℃—17℃,年降雨量 1500 毫米,土壤有赤红壤、红壤和黄壤。勐宋古茶山包括保塘、纳卡、南本、大安及滑竹梁子等地的古茶园,现存百年以上古茶树总面积达 240 多公顷[5],大部分是拉祜族所种植。保塘古茶园位于勐宋乡蚌龙村委会拉祜族居住的保塘旧寨、保塘中寨的山坡上,海拔在 1500 米-2000 米之间,古茶园总面积约 67 公顷,古茶树分布密度为 1875 株/公顷,全部属于普洱茶种。这些古茶树基部围粗在 60-200 厘米之间,主干围粗在 50-130 厘米,树高在 3-10 米之间,树龄大多数在 300-500 年之间,是勐宋最古老的一片古茶园,也是拉祜族最早种植的一片古茶园。其中,保塘古茶树 1 号位于东经100°32''''36″,北纬 22°6''''54″,海拔 1910 米,树型乔木,树姿半开张,树高 9.2 米,树幅 7.7 米×6.8 米,长势强,分枝中,基部围 200 厘米,最大干围130 厘米;叶长宽 15.9×6.2 厘米,属于大叶类;叶形卵形,叶色深绿,叶质软,芽叶色泽黄绿,茸毛多。树龄达 500 年。纳卡古茶园位于勐宋乡曼吕村委会拉祜族居住的纳卡村民小组,海拔在 1600 米-1800米之间,总面积 40 公顷,均为拉祜族所种植。这些古茶树均属于普洱茶种,分布密度为 1710 株/公顷,树龄在 200 年以上。茶园土壤为红壤。古茶树总体生长势较弱,树体上苔藓、地衣、石斛等寄生植物较多。代表性植株为纳卡古茶树 3 号,位于东经100°33''''24″,北纬 22°11''''39″,海拔 1678 米,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树高 5.2 米,树幅 4.7×3.65 米,长势较弱,分枝中,基部围 110 厘米...